摘要:《工傷保險條例》的立法精神和目的,是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因此,工作原因是核心要件,是認定工傷的充分條件。根據工作原因的本質要求,它應當還包括職工在工作過程中滿足吃飯、喝水或工間休息等人體正常生理、生活需要時所受的傷害。本文主要研究工間休息期間受到事故傷害的工傷認定問題。
關鍵詞:工間休息;工傷
一、研究背景
工傷認定實體問題的關鍵在于勞動關系的認定、工作原因、工作地點和工作時間等的界定。這里我們主要研究工傷認定三要素。我們認為對于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工作原因的認定,應當從保護勞動者權益,實現立法原意的角度進行考慮,是否是有必要做相應的延伸。同時,認識到《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本身具有靈活性,法官可以通過法律解釋的方法解決相應的疑難問題。如工作場所不能限定于勞動場所,而是勞動者為了生產必須,所要經過和進入的場所,不僅包括具體從事勞動的場所,還包括為了勞動進行準備的場所,工間休息的場所,以及為了滿足生理健康需要所必須的場所。生產勞動時間同樣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勞動時間,它是勞動者為生產需要而必須占用的時間。
二、原始文獻
筆者在此背景下,研究工間休息期間受到事故傷害的認定問題。首先,在北大法寶上檢索相關法律法規,中央法規司法解釋56篇,地方法規規章427篇。然后通過對上述文獻進行篩選分析,得到有相關性的法律法規7篇,地方法規規章22篇。《勞動法》中只對工傷保險做了原則性規定,并未涉及工傷認定問題;而《工傷保險條例》則系統的規定了工傷問題,具體法條是第14、15、16條,規定舉證責任的是第19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也在第4、5、6條對工傷認定問題做了更細化的規定。地方法規規章中,基本沿用《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但部分也規定有地方特色。
三、二手文獻與案例分析
筆者在中國知網進行二手文獻的搜索到10條結果;結合最近三年的工作時間的認定(167篇)、工作場所的認定(26篇)、工作原因的認定(127篇)和認定工傷是否具備三要素的研究方向來系統的分析問題。
裁判文書網進行案例搜索到案例53個。經過初步篩選,獲得40個有效案例。筆者依據工傷三要素,以案號、事故發生時間、地點、原因和是否屬于工作時間、地點、原因為分析角度,還有是否認定工傷、法律依據和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的結論角度,綜合以上多個分析角度,對40個案例做了全方位研究。以下我們歸納幾個問題來闡述研究內容:
首先,關于事故發生時間是否認定為工作時間的問題,筆者發現事故發生時間絕大多數都被認定為工作時間,占總案例額的87.5%。其中工間休息均被認定為工作時間,而中晚餐認定為工作時間的只占80%。學界主要認為:“從雇主的支配性角度來歸納工作時間的概念抓住了工作時間的本質,對“工作時間”可作如下界定:工作時間是指勞動者接受用人單位的指示,在用人單位的管理或約束下從事工作或與工作相關的活動的時間?!币来?,工間休息期間勞動者受雇主的相對支配,不能自由的處理個人事務,因此工間休息應視為工作時間。中晚飯用餐時間應以時間長短和能否自由處理事務為標準,如果用餐時間較長且能自由處理私事,則不應認定為工作時間。在界定勞動時間時,我們應以是否受雇主支配的標準來劃分。
學界主要認為認定工作場所主要把握以下兩個方面:(1)工作場所是與勞動者直接聯系的場所。(2)工作場所包括為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勞動者工作而設置的相關設施和處所,如休息室、廁所等。
基于勞動者利益優先保護原則,工作場所的范圍應該延伸至與勞動者從事工作有關的不特定區域,該區域與勞動者存在間接聯系。例如“串崗”現象。另外,工作場所的認定范圍不能無限制擴大;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呆板的適用法律。
關于事故發生原因是否被認為工作原因的問題,筆者發現:摔傷是工作中常見的一種事故,但法院并不是全部認定為工作原因。法院在審判時主要以《工傷保險條例》為依據,嚴格按照法定工作原因認定工傷,部分借鑒非法定工作原因。法定工作原因有:從事與工作有關的準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職業病,因工外出等。而非法定工作原因有:從事本職工作或臨時工作,滿足個人正常生理、生活需要,參加集體活動,從事為了單位利益的活動等。學界中則認為工作原因的認定應基于以下三種標準:因工標準、比例標準、職業利益標準。既可以單獨作為判斷工作原因的依據,也可以遞進式地排除非工作因素,更可以作為綜合衡量標準。
關于工傷三要素是否均具備才構成工傷的問題,認定為工傷的案例有33個,不認定為工傷的有7個。法院裁判時主要看工作原因是否具備。從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的內容來看,每一種認定工傷的情形都離不開工作原因這一要素,而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則不是每種情形都必須滿足的。
關于法律依據問題,90%的法院均以行政法規《工傷保險條例》作為判案依據,而僅3個法院適用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還有1個法院適用地方性法規《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從法律層級來看,應優先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如需適用特殊規定,再適用司法解釋或地方性法規為宜。
關于舉證責任的問題,筆者發現:法院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一般不主動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第19條規范了工傷事故傷害的調查核實主體與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證明否定工傷的舉證責任,如果不能證明勞動者的傷害是由勞動安全以外的原因造成的,就應當認定為工傷。這說明,在工傷認定中實行舉證責任倒置。
四、研究結論
工作休息期間受到事故傷害的工傷認定問題,筆者從法律法規、司法判例和學者觀點三方面進行了系統分析。法律法規并未明確工間休息的規定,只籠統規定了14條第一款: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司法判例多采用非法定原因中職工為了用人單位的(正當或合法)利益,在處理重大、緊急情況的活動中所受傷害的,多以工作原因為主認定工傷。無論是學界還是實務界,對工間休息時間視同工作時間基本沒有異議,爭議之處在于工間休息時間和工作原因如何認定,學界主張應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原則,盡可能的保障勞動者的休息權,對工間休息時間和工作原因予以放寬認定;實務界則主張結合工作性質、工間休息時間的長短和工作原因的相關度來認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筆者認為三者的最大公約數為工間休息期間受到事故傷害應認定工傷,但還應結合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工作原因三方面來認定工間休息。
參考文獻:
[1]楊曙光.試論工傷認定中“工作場所”的涵義[J].《法學雜志》,2010.
[2]莫紋憬.論我國工傷保險中工傷的認定[J].《華東政法大學》,2012.
作者簡介:王田雨,男,漢族,山西岢嵐,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