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技術進入中國后,網站、論壇、網絡社區、博客、播客、2009年崛起的微博和2011年風靡全國的微信等新媒體不僅搶占了傳統媒體的大量受眾,而且改變了社會的信息傳播觀念和信息獲取模式。在此背景下,大多數傳統報紙都存在讀者流失和廣告收入下滑的問題。繼電子報、官方微博等新媒體平臺之后,Html5新聞的開發又開辟了一條新的轉型途徑。目前國內大多媒體都嘗試過此類報道,展開媒體轉型實踐。
關鍵詞:Html5;可視化;優劣勢;發展建議
正文:
目前國內大多媒體都嘗試過Html5報道,展開媒體轉型實踐,在此過程中將技術與新聞報道結合起來,探索了新聞報道的新形式。而只有了解Html5新聞的優劣勢,才可以更好地去發展它。因此本文論述了Html5新聞的優劣勢,并提出了自己的發展建議。
一 、Html5新聞的綜合分析
(一)Html5新聞的優勢
一是增強了新聞的趣味性
在新聞價值的5個要素里,趣味性是特別重要的,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新聞才能最大程度的吸引受眾的眼球。但是對一些經濟新聞、時政新聞等來說,要使其具有趣味性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再有就是受眾對這種新聞本來興趣就不太高,受眾大多關注的是民生新聞、娛樂新聞等。而H5動態新聞通過制作各種動畫人物、有意思的新聞場景、視頻、動畫、圖文的有機結合來實現一次動態新聞的制作,這樣制造出來的新聞不僅通俗易懂,而且也增添了內容的趣味程度。
二是改變了之前的新聞報道形式
相比于之前的網絡新聞,新聞主要是通過新聞文字和新聞圖片兩部分構成,文字是新聞的主要呈現形式,圖片主要起的是輔助功能,但是在“Html5新聞”中,圖片取代文字成為了一則新聞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文字的功能逐漸在弱化,它承擔的是一個注解圖片的功能。因此,讀者感受到的是一個形象直觀的畫面,場景代入感極強,無疑對受眾有巨大的吸引力。再者就是受眾不再是單純的新聞接受者,他成為了新聞的參與者和體驗者,還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新聞制作。
三是Html5的拖拽技術提高了受眾閱讀新聞的便利性。
“適用于滿足”理論表明受眾實際媒介接觸行為的發生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受眾對媒介的良好印象;其二是媒介接觸的可能性,即身邊必須有可利用的報紙、電視或網絡等一類的物質條件。BBC采用Html5的拖拽技術,使用戶可以方便地把BBC的標簽拖拽到用戶的桌面工具欄,用戶只需點擊一下工具欄的標簽就可以輕松訪問BBC的主頁。
(二)Html5新聞的劣勢
一是制作周期太長
Html5動態新聞雖然具有極佳的傳播效果,但是卻是以漫長的制作周期為代價。如騰訊的動態新聞《知青病人》僅制作了就耗費了一個月的時間,而網易關于習近平和奧巴馬夜游中南海創作時間也較長。
二是制作人才匱乏
“Html5動態新聞”不是純粹的文字報道,也不是簡單的圖片新聞,它是融合圖片、文字、視頻、多媒體等技術的綜合體,對技術的要求高,制作這類新聞的人才不僅要懂技術又要懂新聞,兩者當中有一種欠缺,都不可能創造出優秀的作品。所以制作這類新聞的最佳人選無疑就是去現場采訪新聞的記者本人,但目前我國這類人才還很匱乏。
三是內容和形式難以平衡
內容和形式永遠是媒體面臨的一個問題。一則優秀的“Html5動態新聞”既要具有良好的新聞內容,也要具有新穎特別的動態表現形式,內容和形式之間很難平衡。在同一個新聞畫面上,不可能同時兼顧圖片和文字,任何一方的加強都意味著另一方的削弱。所以,用什么方式來實現“Html5新聞”形式和內容的平衡,還需要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
二、html5新聞的發展建議
1. Html5新聞要注意結合新技術,吸納更多的技術人才。
Html5新聞要注重提高制作效率,結合當前的一些新技術,積極地與科技領域合作。因為HTML5新聞由于結合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內容,需要組合的內容極多,導致制作技術在當中很是重要。HTML5新聞要招募更多既懂新聞又懂技術的人才,投入到Html5新聞的建設。
2. Html5新聞需要培養更多的人才,提供技術教學等。
Html5新聞制作技術較難,計算機專業有所涉及,而新聞專業的學生大多對Html5新聞的制作技術不熟悉。針對這種現狀,開設新聞專業的學校,應該注重技術與新聞的結合,開設計算機專業方面的公開課等,提高新聞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更好地適應新媒體時代新聞的技術發展。
3.Html5新聞內容注重品質,內容要與形式相匹配。
內容設置上,要實現內容形態多樣化,以當前熱點為主,涵蓋方方面面,例如社會、娛樂、體育、國際等多方面,可以吸引各個年齡層的用戶。新聞選題不求全然重大,但力求覆蓋面廣,傳遞的信息要與受眾息息相關,要使自己的內容與自己新穎的形式相匹配。信息傳遞上要力求簡潔、表達更具口語化,承載信息的則主要利用與與文字匹配的圖片、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例如網易新媒體實驗室制作的諸多作品,都是利用這種形式來實現吸引受眾的目的。
4.Html5新聞產品設計要重體驗。
我們要將信息進行可視化處理,一方面更加直觀、簡潔地反映新聞信息,另一方面要注重閱讀的趣味性和形象度,綜合利用文字。圖表、視頻、音樂乃至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強化交互設計,將枯燥抽象的文本和數據轉化為層次豐富、重點清晰、趣味易懂的可視化和交互化形態,使新聞動起來、活起來。
5.Html5新聞產品要重社交性。
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社交互動需求增強。這種需求,不僅體現在用戶與新聞傳播者之間的互動,還體現在社交平臺上與朋友的互動,而后者正是用戶需求增長最為迅速但相對實現程度較低的地方。因此,在強調用戶體驗的過程中,移動新聞要特別注意用戶社交互動功能的實現,用戶需要將新聞便捷地分享至各個社交平臺。例如微博、微信等等,才能實現自身分享信息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周懿瑾.移動網民新聞閱讀的特征_使用習慣和動機J].新聞記者,2013年10月.
[2] 許秋里.來_我給你講個故事吧_來自網易新媒體實驗室的敘事型新聞可視化實驗[J].SCIENCE & TECHNOLOGY FOR CHINAS MASS MEDIA,2015年2月.
[3] 劉子揚.淺談HTML5技術在新媒體上的應用[J].視聽:應用與技術,2014年3月.
作者簡介:馬敏,(1996—),性別女,民族漢,籍貫山西運城稷山人,學歷本科在讀,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