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摘 要:近年來作為國貧縣的平昌縣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終于找到脫貧攻堅的切入點,產業興縣,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的努力下,鄉村旅游初具規模,但還任重道遠,本文就鄉村旅游發展進行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
1 平昌縣概況
平昌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全境地質屬四川東部山區,縣境內地質構造介于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新華夏系構造和儀隴、巴中、平昌蓮花狀構造復合交接部位。縣境地貌屬四川盆地外圍山地區,大巴山山地。
2 鄉村旅游是明智的選擇
1、地上無資源,地下無礦產,工業基礎薄弱。不像巴中市其他縣,如南江有煤礦,通江有煤礦和木耳。平昌縣主要是靠天吃飯,種植糧食已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2、總體上旅游資源豐富且優質,包括水體資源、生物資源等。水鄉平昌,碧山赤疆。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的巴中市平昌縣素有“川北重鎮”之稱。
3、是全國第二大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1933-1935年,這里是紅四方面軍開辟的蘇區根據地,因其戰略位置重要,被喻為“川陜蘇區南大門”。在蘇區時期,平昌有3萬多人參加紅軍,5000多人血染沙場,與反動勢力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
4、境內名勝古跡很多。有得勝的北山寺,五木的南天門,縣城的佛頭山,白衣的古鎮等。
3 現狀
平昌按照全域旅游、全域景區、全域規劃理念,堅持把城鎮當景區打造、把新村當景點打造、把道路當精品旅游走廊打造,充分融入文化旅游元素。利用當地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田園風光等資源,著力打造“一鄉兩園三線”(“一鄉”即江口水鄉,“兩園”即佛頭山和金寶文化產業園、駟馬濕地公園,“三線”即駟馬─得勝─五木─靈山─元山環線,雙灘庫區─喜神─牛角坑─云臺環線,西興─皇家山─友誼水庫環線)的鄉村旅游發展新格局。
目前,已建成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精品經典景區之一──劉伯堅烈士紀念館、江口水鄉國家水利風景區、鎮龍山國家森林公園3個國家級旅游品牌,靈山鄉、元山鎮、得勝鎮、駟馬鎮、坦溪鎮等6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鎮,民意村、通木村、中嶺村、馬靈村、創舉村、太平村等9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按照“農旅結合、以農促旅、以旅強農”的總體思路,平昌縣整合山水資源,積極打造水鄉、生態、紅色、文化四張鄉村旅游品牌。按照一個新村就是一個景點的要求,建成新村聚居點147個。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建成元山鎮中嶺村富硒蔬菜示范基地、通木生態養殖區和靈山鄉民意水產養殖基地。依托“全國100個紅色精品經典景區”劉伯堅烈士紀念園,打造國家AAAA級景區佛頭山文化產業園。突出文旅融合,按照國家AAAA級景區標準,以水鄉文化為魂,打造江口水鄉國家水利風景區;以巴人文化為魂,打造靈山巴靈臺景區。
同鄉村道路上的森林走廊一樣,平昌縣吸引游客的還有以其唯美的原生態田園風光成功入選“四川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的筆山梯田、“全省十佳最美人工湖”的駟馬水鄉、危巖競秀的古巴國祭天的巴靈臺、展示最系統的紅軍石刻標語園等眾多鄉村文化旅游景點……近年來,以打造“天然畫廊·水鄉平昌”為目標,平昌縣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文旅聯姻、農旅融合、茶旅結合,完善基礎設施,打造精品景區景點,爭創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服務,鄉村旅游產業保持著良好發展態勢,活了經濟、富了百姓。
據統計,2014年平昌縣接待旅游客213.2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7.7億元,對全縣GDP的貢獻率達15.7%。
4 鄉村旅游發展思路
1.長遠規劃,科學策劃,增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開啟鄉村旅游發展大門。
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要通過系統規劃,有機整合鄉村旅游資源,認真科學地策劃好旅游開發項目。為推動旅游產業快速發展,要采取部門多方聯動、資金多元投入、人員集中攻堅等多種方式,給予鄉村旅游業有力扶持和推動。實行財政專項預算、爭取項目補助和市場主體投入,全力推進鄉村旅游產業招商,籌備組建鄉村旅游產業投資開發公司,對全縣鄉村旅游產業項目進行策劃、包裝、投資、建設和運營。同時還要加強文化內涵建設,以鄉土文化為核心,提高鄉村旅游產品的品味和檔次。加強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挖掘有利于改變目前鄉村旅游產品結構雷同、檔次低的狀況。在鄉村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設計中,要在鄉村民俗、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鄉村旅游產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品味和較高的藝術格調。
2.政府主導,聯合經營,共樹品牌,為鄉村旅游騰飛豐羽翼。
目前全國各地城市近郊都在花大力氣發展鄉村旅游,爭奪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 “天然畫廊·水鄉平昌”鄉村文化旅游精品景點眾多 “天然畫廊·水鄉平昌”鄉村文化旅游精彩處處有:有以唯美的原生態田園風光成功入選“四川10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的筆山梯田、“全省十佳最美人工湖”駟馬水鄉;有“山地運動天堂,問道養生福地”南天門,以“古鎮·古寺·奇樹”展示神韻的米倉古道明珠得勝山……平昌鄉村旅游發展“星”光燦爛。繼成功承辦四川省第五屆鄉村文化旅游節、“環中國”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平昌賽段賽事、“兆潤杯”全國越野摩托車錦標賽。鄉村旅游發展活了經濟富了百姓。鄉村旅游產業正在成長為夯實底部基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我們應一如繼往地打好鄉村旅游這張牌。鄉村旅游要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實現聯合經營,以群體的力量形成規模效應,創立品牌,增加市場競爭力,走規模化和產業化的道路,實現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3.鄉村旅游帶動產業大發展。
作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的平昌縣,要把鄉村旅游產業作為統籌城鄉的重要路徑、精準扶貧的有力抓手、富民裕縣的支柱產業,改善鄉村環境,豐富農村產業常態,旅游業作為統籌城鄉的重要路徑、全域扶貧的有力抓手、富民裕縣的支柱產業。
在發展鄉村旅游中,按照“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營、個體經濟投資開發旅游、經營旅游項目,實現景區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管理市場化;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探索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創業園+特色產業園區(農戶)”的旅游合作模式,引導貧困群眾以閑置房屋、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出資入股組建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特色農家樂、民宿客棧等旅游項目,有效推動“農民變股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大批貧困群眾在有經營性收入的基礎上,還有了財產性收入。
發揮綜合效應,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平昌縣推行“旅游+”,堅持景區、園區、社區“三區”同建,注重農旅融合,以發展起茶葉、花椒、核桃、巴藥、水產、蓮藕6大特色產業,夯實增收基礎,拓展了增收渠道。
4.提升服務質量,打造高品質鄉村旅游。認真制定全市鄉村旅游品質管理、等級評定、行業標準規范,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管理水平。加強鄉村旅游標準化管理,對鄉村旅游接待場所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的管理,注重服務細節,提升服務質量。同時鼓勵鄉村旅游接待場所針對不同游客、不同需求,逐漸形成差異化、特色化、錯位發展的格局,滿足不同游客對旅游服務的需求。立足培養高素質的鄉村旅游管理型、經營型、技能型和服務型人才,全面將鄉村旅游人才培育納入全市旅游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加大培訓力度,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質的旅游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