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杉
摘 要: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進步,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信息的傳播與發展更加多樣化和便捷,這為教學管理工作建立了新的平臺,打開了新的局面,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挑戰。轉變教學管理理念,推動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是新媒體時代提高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優化育人環境,
關鍵字:新媒體;教學管理;信息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經來臨。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之后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其自身具備信息擴散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形式豐富、互動性強等獨特優勢。新興媒體正不斷發掘自身巨大的潛力,發出越來越強大的聲音,推動社會發展,影響社會的變革。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的生活、學習也發展著巨大的變化。巨大的變化的也促進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進與創新。如何充分發揮新媒體的積極作用,促進教學工作的改進,打造更為優化的育人環境是教學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思考的問題。
1 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學管理面臨的機遇
(一)教學管理的信息采集與傳播更為便捷
新媒體時期信息的采集與傳播出現了新的特點,互動性和大眾性是最突出的特點。特別是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新媒體對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信息發布、信息傳遞、信息反饋等環節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新時期的信息傳播為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高校教學管理的工作人員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獲取大量的信息,為學生建立了多層次多方向的高效率的信息交流途徑,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式為廣大師生進行服務。例如通過建立主題網站、微信群、微博來使學生快速的獲取教學信息,主動學習掌握新的技術和知識,提高教學管理水平,促進教學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
(二)教學管理的方式和途徑更加多樣
在新媒體技術發展的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者針對上課、實驗教學、考試等工作內容都可以運用新媒體技術包括圖片、文字、語音、視頻等多樣性的交互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學生的生活與學習狀況以及課堂教學與科研情況的信息反饋,通過微信、QQ群,微博,網站等開設專題的信息通知與公告,例如選修輔修安排、繳納學費、成績公布、競賽通知等途徑多樣且便利。
2 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學管理面臨的挑戰
新媒體在豐富學生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確實為教學管理中的各方提供了全方位、多層次、高效率的信息交流平臺,提高了教學管理工作效率,其優勢毋庸置疑,但對教學環節和教學管理環節的不良影響,不容忽視。
(一)課堂教學師生缺少互動
互聯網與智能手機的普及發展,使手機對學生的誘惑很大,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在下面低頭看手機的現象也很普遍。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講解思路沒有交集,師生之間很少互動,形成了低效的課堂教學。
(二)考試作弊手段現代化
在有的具有大量客觀題的考試中,一部分考生利用先進的通訊工具舞弊。且作弊用的通訊器材越來越智能化和小型化,如超小型麥克、隱型耳機、微型手機等。考試中,由提前交卷的考生或“槍手”出場后在場外利用手機、無線耳機等通訊工具的信息傳送功能,直接將答案傳送給考場內的考生,從而使考生輕而易舉地達到作弊的目的。
(三)學位論文學術不端抄襲嚴重
學位論文是學生大學期間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是對其在大學期間所學知識和綜合素質的終極檢驗。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學生們越來越習慣于在網絡上查找資料,中國知網等論文資料庫更是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論文資料進行學習查閱。很多學生偏偏動起了歪腦筋,東拼西湊就成了自己的畢業論文,抄襲現象嚴重,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學術不端和較差的論文質量。手機和互聯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已呈“病癥”狀態,這對我們的教學管理工作提出了極大的考驗。
(四)對高校傳統的管理觀念和方式形成了挑戰。
現在的大學生都是90后熱衷于網絡等新媒體,他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習慣于使用不同方式、不同載體的信息傳播和溝通交流方式,對運用新媒體進行多樣化管理有明顯的偏好和傾向。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學管理仍然是傳統的以紙質和網絡的辦公方式為主,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深度介入,大學生的溝通交流需求趨向多樣化,這使得高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必須順應這一變化,深入研究大學生的群體行為和心理特征,轉變觀念,創新管理工作載體,進一步改進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五)教學管理工作難度加大。
大學期間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階段,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難,學生很難做出理性分析和周全考慮,加之,個體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不同,新媒體上發布信息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在時間、空間、資訊方面呈無屏障狀態,一旦學生對學校的教學、考試等教學管理工作表現出不滿情緒,并發到網絡上,很容易形成負面的網絡輿情,勢必會出現部分學生價值觀混亂、價值導向多樣化等問題,教學管理人員很難監管和控制。
3 新媒體時代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策略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必須高度重視教學管理文化的育人功能。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管理文化的主要建構者和創造者,地方高校應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和教學管理大數據的核心價值,轉變管理理念,規范管理制度和行為,促進教學管理信息化的實現和教學管理文化的創新。
(一)轉變教學管理理念
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思想中,無論是管理理念還是管理制度,抑或是管理行為,對教師或學生的行為都采取簡單的機械的“控制主義”手法,只要師生一有異見或者是異常行為,就用嚴格的制度、規范或強勢的言行進行管控。事實證明,控制式的教學管理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對教師和學生主體性的研究,使得教學管理人員與教學群體之間的關系緊張,師生容易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本,滲透在教學管理實踐中,柔化管理制度和行為,通過喚醒教師和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積極參與教學、改進教學;按大學章程辦事,厘清行政權力邊界,激發教師教的創造性,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新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轉變為利用新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
注重教學信息反饋
以往的教學管理信息都注重單向傳遞,而忽視學生對信息的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的心理特點,很少收集學生的意見與建議。教學管理者發出信息后,需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反饋,確保信息傳遞的準確到位。建立通暢、便捷的反饋渠道,給學生提供直接與教學管理者溝通的機會,方能便于傳播者及時糾偏,達成預期的傳播目的。教學管理者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減少傳播環節,從而能夠避免信息的延誤和失真。
(三)實現教學管理信息化
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教育管理進行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一是引進高水平的慕課,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翻轉課堂,為學生構建出個性化協作式的學習環境,讓其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自主制定學習方案,教師則變成了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從而形成新型的教學文化。二是建立基于互聯網的教學管理系統,把學校現有的獨立運行的教務管理系統、教師辦公系統、學生管理系統等進行數據整合,形成一個便于內部人員交流和溝通,便于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進行信息查詢和反饋的網絡平臺,師生利用手機 APP 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教務管理系統,在這個系統內,學生可以隨時查詢課表、提交作業、發表建議或意見,教師可以提交教案、發布作業、查詢課表、答疑解惑,管理人員可以發布相關信息、對各班級的教學情況進行質量監控。三是建立教學管理工作的微博、微信和公共平臺,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發布學校的教學管理信息,宣傳教學管理制度和優秀學生的典型案例,宣講科研誠信和學術道德,師生可以適時交流互動。四是完善信息輿情管理機制,隨時對信息傳播進行了解和控制,運用技術對有害信息進行積極地防范,對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歸納和反饋,及時進行回答和處理,避免猜疑,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理性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邊立云. 新媒體環境下地方高校教學管理文化的反思與創新[J]. 高等農業教育,2016,(04):84-86.
[2]孟茹.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的傳播策略[J].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3,(03):4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