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紅明
稻谷供給側改革大有可為
文/鄭紅明
在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下,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實現了歷史性的“十二連增”,糧食供應逐步得到改善,糧食收購量也越來越大,庫存高企。糧食供求關系也由總量不足轉變為整體寬松,結構性矛盾日漸突出。為適應人們新的糧食消費觀,加快糧食去庫存,2014年我國取消了油菜籽臨時收儲,開展了新疆棉花、東北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2016年還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原則,取消了三大糧食作物之首——玉米的臨時收儲,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從實施情況來看,這些供給側改革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玉米去庫存改革是在供給與需求的兩端同時發力,既進行供給側改革,減少種植面積,降低玉米產量,又通過增加深加工企業采購玉米補貼和稅收補貼,刺激終端需求,有效激活了市場、搞活了產業鏈、提高了玉米產品的競爭力、促進了種植結構調整,降低了玉米庫存,農民種糧基本收益也得到了保障。
目前稻谷的生產情況與玉米類似,不僅供大于求,庫存也日漸龐大,倉容與資金的壓力也日益沉重,以致稻米市場活力降低,產業發展緩慢,迫切需要進行改革。
2016年,國家小幅下調了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同時在湖南長株潭重金屬污染區開始試點休耕,悄然開啟了稻谷供給側改革進程。這一年,我國稻谷產量出現了12年來的首次下降,特別是市場需求相對過剩的早秈稻播種面積更是創下了近12年的最低水平,早秈稻產量也創出了5年來的最低產量。在此基礎上,今年我國首次全面下調了稻谷最低收購價,粳稻、中晚秈稻與早秈稻每50公斤分別較上年下調了5元、2元與3元,此舉將會有助于緩和稻強米弱的現象,拉大普通稻與優質稻的價差,增強市場活力,促進大米加工業的發展。但是,由于今年稻谷最低收購價調整的幅度總體較小,改革的步子邁得不大,稻谷與玉米的比價仍不合理,在生產上稻谷仍將可能與玉米爭地,在消費上玉米也可能增加對大米的替代,因此,今年稻谷產量仍有可能增加,稻米的需求仍難以恢復到正常水平,稻谷庫存仍有增加的可能,后期改革仍需要繼續深化。但稻谷又是我國的主要口糧品種,為確保口糧絕對安全,稻谷既要加快去庫存,又要穩定產能。很顯然,稻谷供給側改革不能照搬其他糧食作物。改革既要減少稻谷產量,又要保持稻谷種植面積,穩定產能,還要增加居民需要的優質稻谷供應,難度顯然更大。因此,應該綜合施策,采取調整最低收購價,增加優質稻種植,增加一季稻面積等措施來加快稻谷供給側改革,這樣才有可能破解稻谷庫存過大的矛盾。

首先,調整稻谷最低收購價是核心。稻谷最低收購價不下調,優質稻谷與普通稻谷的價差就不能合理拉大,優質稻的種植收益就不能充分體現,就難以通過市場手段減少普通稻的種植面積。另外,不下調稻谷最低收購價,就難以形成合理的稻谷與玉米比價關系,國內外稻米價差也將因政策原因難以縮小。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調整稻谷最低收購價的呼聲不斷高漲,并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今年3月中旬在《求是》雜志發表題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一文指出,“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這是使市場在農業資源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下一步,還要研究完善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增加價格政策的調節彈性,讓價格真正釋放出反映市場供求關系的信號。”
筆者認為,從當前的稻米市場來看,要讓市場規律能基本發揮作用,稻谷托市價下調15%~20%較為適宜。此時,隨著稻谷托市價的下調,稻強米弱現象將會顯著緩解。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后,國內大米價格每噸可下降約500~600元,國內外的大米價差也將大幅縮減,甚至可能達到基本持平,大米進口將大幅減少,出口有望得到恢復,大米進出口將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水平。另外,稻谷與玉米的比價也將趨于合理,玉米對稻米的替代作用將會下降,稻米的需求也將出現恢復性增加。稻強米弱現象的緩解,進口大米壓力的下降,大米需求的增加,將提高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增強市場活力,促進大米加工企業的健康發展,從而加快稻谷去庫存。
稻谷最低收購價下調后,為保護稻谷產能,提高農戶種稻的積極性,國家將給予主產區農戶一定的生產補貼,使農戶的收益不下降甚至增加。但在最低價稻谷收購量下降后,國家的稻谷保管費補貼將會減少,資金占用和倉容需求將會大幅下降,稻谷損耗也將下降。總體來說是得大于失,甚至可能是一舉多得。
其次,增加優質稻種植是方向。最低收購價如繼續下調,普通稻谷的收購價格與優質稻谷收購價格的價差還將拉大,優質稻的種植效益將得以真正體現。農戶種植優質稻的積極性將會再度激發,普通稻的種植面積才會有可能持續下降。優質稻的單產相對低于普通稻,雖然后期隨著科技的進步單產可能會得到提升,但在當前,增加優質稻種植,相當于在穩定稻谷產能的同時,促使稻谷總產量有所下降,在農戶種植收益不降的同時,還可以增加消費者有需求的、適銷對路的大米生產,實現供給側改革的初衷。
目前我國每年稻谷的種植面積在45000萬畝左右(2016年我國稻谷播種面積為30162.4千公頃,折合45243.6萬畝)。如果優質稻種植面積能再增加5000~1000萬畝,按照優質稻每畝產量低于普通稻100~200公斤測算,相當于可減少稻谷產量500~2000萬噸,將會極大地減輕國內稻谷供應壓力。由于優質稻符合居民消費需求,不愁銷路,不會成為新的庫存。總體來看,稻谷生產從“以量取勝”轉為“以質取勝”將是大勢所趨。
實際上,自年初以來,農業供給側改革就再度成為關注焦點,從中央一號文件到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均強調了要加快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各主產省也已積極行動起來,增加優質稻種植面積成為了首選。四川省提出2017年要加快推廣本土優質稻米品種,力爭全省優質稻面積達1600萬畝以上,其中國標二級以上優質水稻700萬畝。湖北省成立優質稻產業聯盟,培育湖北特色優質稻米品牌,提升湖北省優質稻米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湖北優質稻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湖南省提出2017年要新增300萬畝高檔優質稻,全省高檔優質稻面積突破1000萬畝。另外, 2016年,湖南省積極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共發展稻魚、稻蝦200多萬畝,帶動農戶增收,使稻田養魚(蝦)成為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根據湖南省規劃,至2020年全省稻田綜合種養將突破500萬畝。
再次,增加一季稻種植面積是補充。相對來說,一季稻因生長時間較長,品質相對優于雙季稻,但畝產量卻要略低于雙季稻兩季產量之和。現階段采取減少雙季稻種植,推廣一季稻的辦法,既能減少稻谷產量,又能穩定稻谷產能。近幾年,我國雙季稻面積穩定在8700多萬畝。隨著稻谷最低收購價的下調,輔之以政策的引導,雙季稻尤其是早秈稻的種植面積可能將繼續下降。如果雙季稻面積能再減少2000~3000萬畝,按每畝產量減少200~300公斤測算,相當于減少稻谷產量400~900萬噸。通過“雙改單”,既可以保護稻谷產能,又能顯著減少稻谷產量,減輕稻谷供應壓力,從而達到加快去庫存的目的。
最后,加快臨儲稻谷銷售是手段。由于稻谷是主要口糧,決定了我國不會采取大幅減少稻谷產量的辦法來化解庫存。稻谷總量供大于求將會在一段時期內成為常態。不采取有效的辦法,現階段的龐大臨儲稻谷庫存將難以降低,甚至還可能增加。加上稻谷最低收購價已開啟下調之門,庫存稻谷想延續順價銷售將較以往更難。只有根據市場承受能力,適當降低拍賣價格,加快超期儲存稻谷的銷售,或采取定向銷售等辦法,才能加快稻谷庫存的化解。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新農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