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紅
中糧集團:踐行企業責任助力大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楊紅

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這對大米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中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大米是中國消費量最大的主糧,13.7億人口中,有2/3的人主食大米,每年消費量大約在1.4億噸。因此,大米行業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動大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行業多方投入、共同努力。中糧集團作為中國糧油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大米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有責任也有義務充分發揮帶頭作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引領行業改革發展。
2016年中糧集團制定了“十三五”規劃,明確了“一個主體、四種作用”的發展定位,即要成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食品安全戰略的執行主體,要發揮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在維護市場穩定中的支撐作用、在保障食品質量安全中的示范作用、在農業“走出去”中的領軍作用。圍繞著“1+4”的發展定位,中糧集團在不斷深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的同時,始終踐行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央企責任。
首先,中糧集團聚焦糧油棉糖核心主業,打造維護國家糧食市場穩定的主力軍。中糧集團“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321155”的經營量目標,其中的一個“1”就是要實現1000萬噸的水稻經營量(包括貿易和加工)。
第二,中糧集團堅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首位,堅持把標準、品牌、質量作為發展主線,服務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2016年,中糧集團入選世界品牌500強第228名,是中國食品行業唯一入選企業,未來將充分發揮中糧有信譽、有質量、有實力的優勢,加大品牌創建,堅持久久為功,集中精力打造中糧、福臨門、長城、蒙牛等重點品牌。2016年,中糧集團還與國家標準委簽署標準化建設合作備忘錄,將進一步建立健全中糧標準體系,實質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全面提升糧油標準化服務,貫徹落實中央要求,推動質量興國、質量興農、質量強企。
第三,中糧集團制定“一帶一路”規劃,優化海外戰略,當好農業“走出去”的排頭兵。2016年,中糧集團整合中糧農業和尼德拉,實施大宗農產品一體化采購,重點布局北美和黑海地區,國際化經營在探索中不斷推進。“十三五”期間,中糧集團將堅定不移持續推進國際化大糧商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海外企業管控和經營模式,進一步推進國內外企業一體化整合,進一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充分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服務國家糧食和食品安全。
第四,中糧集團強化資本整合,推動管理專業化,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激發傳統行業發展新動能。2016年,中糧集團以核心產品為主線加快整合,厘清了業務邊界,明確了發展定位和發展戰略,進一步突出主業、提高效率。其中,中糧集團整合旗下大米業務(中糧米業)、小麥加工業務、啤酒原料業務(大麥)成立了中糧糧谷,就是希望以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定位和能力端牢國人飯碗。
中糧糧谷旗下的中糧米業作為中糧集團核心業務單元之一,是中國最大的大米加工、貿易和品牌運營企業之一。將秉持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和責任,以“產業鏈、好糧源、好大米”為核心要素,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開展全產業鏈優質大米工程,通過一體化農業服務、專業化倉儲保管、標準化生產加工、多元化品牌營銷,全面提升大米產品品質,增加優質大米供給,助力大米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托吡酯是一種廣譜抗癲癇藥,它可提高GABA啟動GABA受體的頻率,增加Cl-內流,增強抑制神經遞質的作用;另外它可對電壓依賴的鈉通道進行阻斷,抑制重復放電。近年來,研究證實可以作為單藥成為新發癲癇的首選藥物。
首先,中糧米業完成了全國布局,憑借強大的采購、生產、倉儲、物流、銷售、運營、管理體系,完全有能力在全國范圍內保障稻米隨時調的出、供得上、吃得好,維護口糧絕對安全。
歷經十余載的發展(2004年至今),中糧米業已完成從貿易商到實體企業的戰略轉型,基本完成全國稻米黃金產地布局,相繼在江西、黑龍江、吉林、遼寧、寧夏、安徽、江蘇、湖南、湖北、四川等水稻主產省(區)建立了18家現代化大米加工企業,打造了貫通南北、連接東西的稻米加工鏈和物流供應鏈,年稻谷總處理能力達到408萬噸,白米產能258萬噸,總加工能力位居全國第一,具備全國性多品種的一手糧源掌控能力。同時鋪設了覆蓋全國100%地級市,并延伸到縣鄉一級的銷售渠道網絡,擁有18萬個銷售網點。
其次,中糧米業樹立了安全可信賴的大米品牌,不斷豐富產品結構,發展優質稻米產品,打造區域特色品牌。
中糧米業的品牌就是安全可信賴的代名詞。隨著“中糧”、“福臨門”品牌價值及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中糧米業“產業鏈 好大米”的產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同時,中糧集團作為負責任的央企為產品背書,贏得了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中糧米業的產地品種豐富,產品家族龐大,產品結構合理,完全能夠滿足全國各地外消費者的多樣化、個性化需求。旗下產品涵蓋東北粳米、寧夏粳米、蘇北安徽粳米、南方秈米、糯米,以及從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進口的白米、香米、粳米等。中糧米業借助全國布局優勢,推出了一系列區域特色品牌大米產品,建設包括五常稻花香、盤錦生態米、寧夏大米等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中糧米業還打造了以福臨門品牌為旗艦品牌的品牌群,涵蓋200多個優質產品。
借助集團下屬的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機構以及自身研發力量,中糧米業不斷推陳出新,建立了營養健康優質大米產品的研發體系。此外,中糧米業還積極參與大米產品標準研究,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參考建議,如完善進口短粒米和長粒米判定標準,為海關部門提供了執法依據,有力地打擊了各種大米走私違法違規行為,維護國內市場秩序和大米行業穩定,維護國內農民利益。
經過多年發展,中糧米業已成為一家“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食品企業,控制水稻種植、稻谷收儲、生產加工、物流配運、國內營銷等各環節,通過精選優質稻種、基地種植監控、全球樣板工廠加工、專業技術管理、嚴格質量管控、高效的物流體系、暢通的營銷網絡建設,基本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放心的大米。未來將進一步建立完善產品溯源系統,使消費者可以了解每一粒大米的“前世今生”。
中糧集團已建立起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食品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制定了《產業鏈質量安全風險控制大綱》,為食品安全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之道。在此基礎上,中糧米業不斷加強綠色農產品認證工作,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加大抽檢監測力度。聚焦提升產品力,編制大米產業鏈標準和風險控制大綱,按照環節分析,明確產品力要素、主要影響因素、關鍵控制指標和控制要求,建立涵蓋產業鏈全過程的技術標準和風險控制體系。
第四,中糧米業利用自身采購網絡健全和倉儲設備完善的優勢,服務糧食收儲改革,引導種植結構優化。
中糧米業積極參與水稻托市儲備和入市收購,通過工廠直收、訂單農業、基地種植等,解決農民種糧難、賣糧難問題。同時通過與中化、糧科院等企業機構開展品種研發改良、病蟲害防治、單產提升、減少農藥化肥使用等上游合作,引導優質品種種植,優化品種和區域布局,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水稻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
第五,中糧米業不斷推進大米行業“走出去”,創造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不斷提升中國大米的國際影響力和良好口碑。
中糧米業有60多年從事大米國際貿易的經驗,在國際市場建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和健全的銷售網絡。作為全球大米供應商,中糧米業發揮國家進出口主渠道作用,將中國大米銷售到世界上眾多喜食大米的國家,并統籌利用國際市場,優化國內農產品供給結構。
中糧進口了包括國家已經開放的所有11個國別,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國家的大米,通過大米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促進了我國和相關國家外交和經貿關系的持續發展,同時積極調劑國內品種余缺,極大地豐富了國內消費者對于中高端進口大米產品的需求。
中糧鼓勵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在繼續鞏固日、韓、港澳等傳統出口市場的基礎上,攻堅克難,積極進取,時隔近十年后重新恢復了對中東、東非、西非、南太平洋、美加、澳新、歐洲等市場的大米出口。目前中國大米出口的國家和地區已超過50個,極大提升了中國大米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大米行業走出去,助力中糧集團積極探索打造國際大糧商戰略目標的實現。
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WTO項下的貿易起訴,中糧米業積極協助有關部委準備資料,提供建議和對策,維護國家利益和大米行業利益。
第六,以開鐮節、開耕節、消費者工廠游等活動宣傳推廣傳統“華夏稻米文化”,打造行業盛典,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文化發展。
2015年起,中糧米業福臨門品牌圍繞“農耕搭臺 文化傳承 品牌傳播”的思路,深挖米業每一個產區的特色稻米文化,先后在優質稻米產區的仙桃、沈陽、寧夏、綏化及鹽城、吉林等地開展“中糧福臨門水稻開耕/開鐮文化節”活動,全面開展稻米文化系列研究,整合各種媒介資源持續傳播福臨門“產地限定”品牌內涵,拔高品牌調性,搶占品牌宣傳制高點。同期,中糧米業在全國17家工廠舉辦系列工廠游活動,全國累計舉辦3千余場,拉近了福臨門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增加品牌美譽度,并促進農業文化的發展,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十三五”期間,中糧米業將繼續以“產業鏈、好糧源、好大米”為核心要素,以全產業鏈的“種植、收儲、加工、品牌營銷、進出口”等環節為著力點,服務國家大米生產功能區的規劃和建設工作,以加工促種植,保障口糧絕對安全。
同時,中糧米業將實施“大米綠色優質工程”,通過訂單農業、優良品種選育推廣等一體化農業服務引導水稻種植結構調整,引導農民“種好糧”;通過積極參與去庫存和“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優化進口結構,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國內大米出口,協助國家“管好糧”;加強質量檢測及倉儲管理,保證流通環節“儲好糧”;完善優質水稻產區和核心大米銷區布局,改造升級生產線,促進優質水稻向優質大米產品轉化,做到“產好糧”;加強品牌渠道建設,推廣更多優質產品,推動消費者“買好糧”,從而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面提質增效,增加優質大米產品供給,助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大米產業結構升級。
(作者單位:中糧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