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長城
打造“吉林大米”核心品牌助推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張長城
吉林是糧食大省,是全國優質粳稻主產區,現階段全省水稻年產量600多萬噸(商品量400萬噸左右),占東北三省一區的24%。巍巍長白山、悠悠松江水,遼闊黑土地,大自然的無私饋贈讓吉林大地鐘靈毓秀、物華天寶,其優越的生態優勢不可復制,水稻生產條件好,大米品質優。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水稻的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產業優勢,大米的品質優勢沒有轉化為效益優勢,“好米”沒有賣上“好價”。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13年,吉林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全面實施“健康米”工程的戰略部署。幾年來,吉林省糧食部門立足吉林實際,瞄準市場需求,整合資源,系統謀劃,著力實施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五個一工程”,集中打造一個核心品牌——“吉林大米”;組建一個產業聯盟吉林大米產業聯盟;搭建一個電商平臺——吉林大米網;制定一套標準體系吉林大米系列質量標準;建立一個營銷網絡——吉林大米直營網絡,通過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深化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生態環境、氣候條件、種植技術和歷史文化方面看,吉林大米均為粳米中的上品,但過去很長的時間里,由于品種多、品牌雜,吉林大米的品質效益并沒有得到充分體現,消費者認知度較低。對此,吉林省根據市場消費需求,從統一標準、培育品種、整合品牌入手,在提高大米內在品質上下功夫,夯實品牌建設的基礎。一是實施“吉林大米+”戰略,制定了《吉林大米地方標準》以及“吉林稻花香”“吉林長粒香”“吉林圓粒香”“吉林小町”4個品種的團體標準,用“標準”統一質量,整合品牌。二是加強品種選育和研發。通過科企對接的形式,對稻花香、長粒香、圓粒香、小町等主打品種提純復壯,擴大品牌米的生產規模,解決傳統優質品種市場銷價動力不足的問題。最新培育的吉粳511在中日名米食味值評選中僅次于日本越光米,名列第二。為了進一步提高吉林大米的核心競爭力,吉林大米產業聯盟核心企業松糧集團對8省16個水稻所以及日本、臺灣152個新品種進行繁育試驗,打造“中國北方粳稻種子硅谷”基地,在優質粳稻品種的儲備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三是建立質量追溯體系。通過推行標準化管理,建立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大米質量追溯體系,提高產品質量,滿足消費者健康、安全消費需求。目前,全省已有52戶企業開通了大米質量可追溯信息傳輸系統。

為使吉林大米“好米”變“名米”,“名米”賣“好價”,對吉林大米稻作文化進行了深度挖掘,并開展全方位宣傳。一是著書立傳。出版發行了《貢米》一書,并以此為腳本,拍攝了《天下貢米》紀錄片,形象生動地講述吉林大米稻作文化,宣傳吉林大米歷史傳承。二是組織研討。利用重要時間節點、重要事件,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政府領導,在相關平臺舉辦吉林大米高端論壇,做客央廣傳媒,解碼“吉林大米”,剖析吉林大米“好吃、營養、更安全”的品質內涵,彰顯吉林大米的優勢,使吉林大米從全國粳米乃至東北大米概念中脫穎而出。三是宣傳報道。組織主流媒體全程跟蹤、多渠道報道吉林大米品牌建設,形成轟動效應,擴大吉林大米品牌影響力。
為加快吉林大米品牌整合步伐,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抱團出擊的營銷策略,共同打造吉林大米核心品牌,成立了集大米加工、銷售以及品牌策劃等企業為主體的吉林大米產業聯盟。實施“產業聯盟+”戰略,以大聯盟帶動區域聯盟,以區域聯盟帶動企業經營,聯盟企業統一使用“吉林大米”LOGO,用“吉林大米”的大品牌統領區域品牌,以區域品牌聚合企業品牌,合力經營,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目前,大聯盟核心企業已經發展到33家。松原、舒蘭、永吉、延邊等地的區域聯盟也逐步形成,其中:松糧集團以“查干湖大米”品牌為核心,對松原市周邊31戶企業進行了整合,組建了區域聯盟,種植基地面積由整合前30萬畝擴大到50萬畝,稻谷加工能力由12萬噸擴大到50萬噸,年銷售收入由整合前的1.5億元增長到10億元。
近年來,立足吉林生態環境,圍繞白山松水黑土等地域特征,開發了東部火山巖、中部黑土地、西部弱堿土三大系列高端大米產品。東部突出大米礦物質含量高的特點,主打富硒大米,宣傳“米以硒為貴”;中部圍繞黑土地資源優勢,主打有機、綠色大米;西部結合弱堿土特征,主打弱堿大米,推崇“‘堿’回您的健康”,倡導“為健康,吃好米”的理念。這些創意為不同區域的吉林大米提供了新的賣點,拓展了價格空間。松糧集團“明珠1號”弱堿米深受南方客戶歡迎;柳河“大米姐——富硒米”市場零售價每市斤高達30元,產品暢銷全國;舒蘭有機稻花香在北京每市斤賣到了49元。
吉林大米在品牌建設之初的市場定位為中高端產品。為了有效鎖定中高端消費人群,吉林省打破傳統的經營方式,創新營銷模式,構建線上線下互動、省內省外互聯、直營分銷互補的吉林大米銷售體系。一是探索“互聯網+吉林大米”營銷模式。搭建“吉林大米網”電商平臺,開展網上信息查詢、線上銷售、網絡結算業務,全面推廣“線上注冊發展會員,線下體驗配送大米”的“O2O”營銷模式,鼓勵企業利用現代營銷手段,拓寬銷售渠道。目前,全省已有63戶大米加工企業在淘寶吉林大米館、京東、1號店等電商平臺開設網店161個,線上導入會員140余萬人,線下開設大米體驗店220家。二是加快吉林大米直營體系建設。為鼓勵企業在省外建立吉林大米直營店和大型商超專柜,出臺了相關優惠政策,對聯盟企業在省外設立直營店補貼10萬元,商超專柜補貼1萬元。目前,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開設統一標識的吉林大米直營店30多家,商超專柜200多個。三是推介宣傳。配合渠道建設,在重點城市主要商區,央視等高端媒體,機場、飛機、動車、高速公路等重要媒體加大廣告投放力度,同時,結合國內大型展銷活動,在北、上、杭、深等重點城市舉辦了20多場推介活動,有效地推動了吉林與當地經銷商的產銷對接。云南省政府決定,對發往云南境內的吉林大米,每噸補貼運費60元,此舉極大地緩解了吉林大米銷往邊遠省市運輸成本高的難題,使云南成為吉林大米繼北京、上海、浙江、廣東市場之后,又一個主要銷區。
通過上述工作,吉林省大米品牌建設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品牌建設帶動了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吉林省糧食主要品種玉米由于連年豐收,加之市場需求變化,庫存壓力較大,而市場需求不斷攀升的優質水稻產量占比不大,糧食品種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隨著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不斷深入,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和反饋作用日益凸顯,大米企業把市場需求信息及時準確地傳導到生產環節,引導農民適時調整糧食種植結構,變“農民種什么,企業就得收什么”為“市場需要什么,企業就組織農民種什么”。2016年,吉林省農作物播種面積8698萬畝,與上年持平;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659萬畝,其中玉米面積5567萬畝,比上年減少332.58萬畝;水稻面積1215萬畝,比上年增加33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能夠增加,是由于這幾年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拓寬了大米銷售渠道,提高了水稻種植收益水平。
二是品牌建設帶動了吉林大米品質檔次的提升。品牌建設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還體現在對大米品質和檔次的提升。近年來,突出吉林大米中高端品牌定位,在推廣市場反響較好的稻花香、長粒香、小町等品種的同時,開發口感、品質俱佳的圓粒香品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吉林大米精品系列,從“強調數量、解決溫飽”轉向“強調質量、滿足品味”,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糧食需求。目前,省內大米加工龍頭企業通過流轉土地和開展訂單農業,實施標準化種植、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自有基地面積由品牌建設初期的130萬畝擴大到210萬畝,增長了61.5%,占全省水稻播種面積的17.3%,種植的無一例外都是優質品種水稻;中高端大米產量由初期的4.3億公斤增加到6億公斤,增長了41.2%,占全省大米產量的15%。
三是品牌建設帶動了農業種植效益和行業效益的提高。大米品牌建設的扎實推進,取得了中高端大米量價齊升的可喜效果,不但帶動了大米加工行業經營情況的好轉,還拉動了省內水稻價格上漲,直接增加了農民種糧收益。據統計,2013年,全省水稻加工業產值僅有240億元,2016年,這一數字提高到280億元,增加的40億元中,僅大米品牌建設就貢獻了38億元。另外,品牌建設對農民收入提高也是顯而易見的,2013年以來,全省水稻平均價格每公斤比最低收購價高0.2~0.3元,按42.5億公斤市場流通量計算,綜合增收10億元以上,一些農民通過流轉土地和返聘打工,還獲得了租金和工資雙重收入。
經過3年時間的精心打造,吉林大米在國內的知名度越來越高,被業內專家喻為“吉林大米現象”。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參加吉林代表團審議時,盛贊吉林大米說“你們是品牌”。同年7月,總書記在視察吉林時,親臨稻田地對吉林大米品牌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效益好、價格好”。 2016年10月,汪洋副總理視察吉林糧食流通工作時,對吉林省通過打造大米品牌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副會長郄建偉認為,吉林大米品牌建設適應市場消費升級需要,是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鮮活樣本。
回顧3年來“吉林大米”品牌建設所走的路程,深深地感悟到在消費結構逐步升級,消費需求不斷變化的今天,吉林大米,差距在品牌、潛力在品牌、出路在品牌、希望在品牌。今后要立足吉林資源優勢,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完善產品營銷和質量追溯體系,全面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為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受益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吉林省糧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