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楊偉民

臺風“天鴿”23日吹襲香港。當天上午9時多,天文臺掛出10號風球,后改掛8號,晚間取消所有風球。
臺風給香港造成巨大影響。香港機場管理局的消息顯示,截至23日下午5時,共有480個航班取消。另外,大部分港鐵停駛,學校全天停課,海洋公園和迪士尼等游樂場所關閉。下午,民政事務總署在各區開放二十幾個臨時庇護中心,共有近400人入住,政府收到692宗塌樹報告。醫院管理局還透露,截至下午4時30分,共有121名市民在風暴期間受傷,前往公立醫院急診室求診。渠務署收到8宗浸水報告,此外政府還接到一宗山泥傾瀉報告,農作物損失慘重。
23日,澳門在回歸后第一次懸掛10號風球,市面不時出現強風和大暴雨,不單海陸空對內對外交通幾乎癱瘓,全澳在23日中午還出現大停電,包括澳門半島和離島區都沒有電力供應,多個賭場遭水浸。公共電視廣播塔也在臺風中折斷,只能維持電臺中文頻道有限度廣播。據香港星島日報網報道,澳門傍晚改掛3號風球,“天鴿”23日共導致5人死亡、150多人受傷,其中一名62歲男子從11樓住所掉到4樓平臺喪生,一名45歲內地男游客被重型車輛輾過死亡,還有一人被倒下的墻壁壓住不治。
很多人不禁要問,在臺風來襲期間,香港所說的“懸掛幾號風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風球是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澳門也用這樣的說法。自1884年,香港開始采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只發布關于熱帶氣旋的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隨著人口增加,信號站逐漸遍布全港各地,高峰時期有42個。近年來,電視臺及互聯網能夠及時準確地播報天氣,信號站漸漸成了擺設。2002年,最后一個信號站關閉,實體風球的時代正式結束,但“懸掛”一詞卻保留下來。
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1號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會由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四個方向吹襲香港;1931年改為1、5、6、7、8、9、10號,其中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上述四個方向的烈風;1956年開始在1號戒備信號及5號烈風信號之間加上3號強風信號。由于公眾經常誤會5號至8號烈風信號之間的風力強弱有區別,因此自1973年1月1日開始,5號至8號風球分別由8號西北、8號西南、8號東北及8號東南四個信號代替。此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今。也就是說,香港現在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分為1號戒備信號、3號強風信號、8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8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8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8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9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及10號颶風信號。23日懸掛10號風球時,香港最大風力達到14級。
根據香港天文臺的資料,香港抗強臺風的歷史中有不少傷亡慘重的年份,僅1874年一年就因風災死亡2000多人,1962年的“溫黛”臺風造成近200人死、400人傷、百余人失蹤的慘劇;1999年的“約克”也造成500人受傷、3人死亡。▲
環球時報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