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是中韓兩國建交25周年,“薩德”問題無疑影響了兩國對這個日子的慶祝,但是韓方之前的消息說,兩國領導人將互致賀電,各自的官方慶祝活動也將舉行,只是參加官員的級別不太確定。
看來中韓關系恢復正常尚需克服“薩德”的障礙,但是兩國關系維系住了大的基礎。雙方從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顛覆性地走向對立應該不會出現。
在“薩德”問題的沖擊下,中韓關系仍能維系當前的局面,兩國高層保持了溝通,貿易和社會交流未出格局性混亂,這些反映出兩國面對極端事態總的來說保持了理性。中方的報復是克制的,韓方也沒有“火上澆油”。
“薩德”沖突導致了中韓戰略互信前所未有的受損,也讓兩國社會的相互好感賠進去了一大塊。這可能是中韓關系傷得最重的地方,而且在“薩德”問題得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之前,恢復兩國民間的感情估計不太現實。
中韓貿易具有整體上的互利性質,應不會發生根本性的動搖。但是與兩國友好氛圍相關的一些交流應不容易恢復以往的熱度,這種降溫還可能成為一些領域趨勢性演化的關鍵變量。比如中國社會“韓流”粉絲的突然減少,會導致“韓流”原本就存在的泡沫發生破裂,使它的巔峰從此就過去了。
這樣的情況也會發生在其他韓國并無核心競爭力的領域,比如韓國汽車從去年起在華銷量大降,這與中國消費者因“薩德”產生的“厭韓”情緒有關,但它的深層原因則是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崛起,對低價韓國車形成強勁替代能力。“薩德”事件成為這種替代爆發的契機,它一旦發生,很難再逆轉。
韓國時尚和手機等其他韓國產品大都面臨類似的挑戰,“薩德”帶給韓國產品在中國市場的拐點不都是“政治”,它們更多是市場不斷積累的潛在動向被激發了出來。當中國制造業日新月異的時候,很多中國女性都喜歡韓式服裝,韓式小日用品在中國大行其道,這種局面本來就挺脆弱。另外中國人流行看韓劇,迷上濟州島旅游,這種現象階段性的概率要大大高于持久性。
中韓是這25年全球發展最快的雙邊關系,兩國都從中受益了,這應當是我們今天回首時的最大啟示。如果未來25年中韓繼續致力于擴大合作,并為此積極克服彼此分歧的話,那么兩國就將保持雙贏,避免墮入雙方關系向下滑落的頹勢線。
為此,兩國需要在當前的關系低潮期不急不躁,避免“做不了最好朋友就做對手”的沖動。對雙方關系的曲折,不妨豁達些,雙方爭取不了最好的,但可以避免最壞的。
“薩德”問題應當就事論事,雙方的底線都挺明確,它拖下去的后果也越來越清楚,中韓每一方既然做了決策,就不要對相應后果怨天尤人。那樣的話,“薩德”問題就不至于無限擴大為中韓關系的“全部”。
韓國的對華關系比中國的對韓關系意味著戰略層面的更高技術含量。韓國既高度依賴美韓同盟,又與中國的經濟關系最緊密,它的戰略平衡由不得馬虎和任性。其繁榮的可持續性與此高度相關。它需要在各個方向上都做加法,而不可在不同方向上搞加減抵消。
前25年的情況顯示了中韓不斷擴大合作的驚人潛力,還是別讓“薩德”成為中韓關系的永久拐點吧。▲
環球時報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