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溪濱
今年是十月革命勝利100周年。放在長歷史、大框架中看,十月革命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階段性高潮的起點,稱為“十月大潮”毫不為過。“十月大潮”歷時70余年,隨著原來的弄潮兒蘇聯解體而陷入低谷。社會主義中國于“十月大潮”中誕生,但它沒蹈蘇聯覆轍,而是通過不斷改革、擴大開放,在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上求索。
蘇聯解體后,在西方世界叫囂“歷史的終結”余音未盡之際、在“全盤西化”后俄羅斯經歷經濟劇痛之時,中國道路已逐漸贏得世界矚目。在繼承、借鑒包括“十月大潮”在內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同時,中國更在經濟、政治和國防建設等諸多方面實現了創新、超越。
就經濟和政治層面而言,從“優先發展重工業”到“中國經濟奇跡”,表明無產階級政黨完全可以在尊重經濟規律的基礎上,發揮政黨制度優勢和國家制度優勢,領導國家實現國民經濟的發展與騰飛。
十月革命后,俄共(布)接手的是一個滿身瘡痍的俄羅斯。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以列寧為首的俄共(布)及時調整政策,使俄國經濟迅速恢復。1925年底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提出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及至1937年“二五”計劃完成時,蘇聯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如果用西方經濟學的范式來理解,恐怕永遠也得不出答案,因為他們永遠不可能把聯共(布)黨員為社會主義建設奮不顧身的精神量化出來,也永遠不可能把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優勢資源建設國家的能力量化出來,更不可能把貧窮落后國家的人們追求富裕、富強的民族自尊量化出來。
但就是這樣一個蘇聯,卻在上世紀80年代的改革中與我們分道揚鑣,不僅在政治上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旗幟,全盤西化,而且在經濟領域照搬西方新自由主義理論,意圖用“休克療法”拯救停滯的經濟。當然,二者的結果有目共睹:中國創造了經濟奇跡,而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則萎縮為一個中等經濟規模的國家。
之所以稱為奇跡,是因為這是二戰后首次有殖民地大國躍進為世界強國;是因為經濟總量已經世界第二的中國很可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是因為同樣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改革轉軌的很多第三世界國家,至今仍陷在經濟困境的泥沼中難以自拔。對比俄羅斯,不難發現中國的經濟奇跡絕非偶然,它是對中國共產黨一定能領導創建適應并促進中國發展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肯定,是對中國道路的肯定。
就國防建設而言,從“不能打才會挨打”到“能戰方能止戰”,不僅是無產階級政黨對軍隊和國防認識的深化,而且反映了對國際環境的認知和國家實力的自信。
軍隊和國防是國家安全的保障,其對主權國家的重要性眾所周知。然而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政權沒有一支真正能打的、真正意義的軍隊,所以在國內武裝叛亂和外國干涉的初期遭受嚴重失敗。“不能打才會挨打”,所以列寧才會指出:“紅軍比什么都重要。蘇維埃俄國的每個組織都要始終把軍隊問題放在第一位。”正是依靠由共產黨領導、組織嚴密、訓練有素的無產階級紅軍,蘇維埃俄國不僅實現了國內和平,還極大威懾了外部敵對勢力,為國家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內外環境。正是依靠這樣一支軍隊,蘇聯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為雄霸世界的一極。也正是經歷過多次生死存亡的考驗,蘇維埃乃至其后的蘇聯都非常重視軍隊和國防建設,這個傳統一直保持至今。
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的經驗在前,經歷過“血與火”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不僅深諳“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和“黨指揮槍”,更深知“能戰方能止戰”,所以才有了“勒緊褲腰帶研制出原子彈”的故事。今天的世界看似平靜,實則波詭云譎。中國龍的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國夢的接近吸引了世界,但也讓一些滿腦子“冷戰思維”、戴著有色眼鏡的人“恐懼不安”。可以說,中國內外部安全環境面臨多重挑戰。
雖然“消除戰爭,實現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國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但我們深知和平不能靠乞求、退讓,而是必須以能遏制戰爭的強大實力作為后盾。因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相適應的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任務。”這表明,我們把軍隊和國防建設放在了黨的事業、國家的事業高度來看待,把軍隊和國防建設目標定位在世界級水平,以為維護國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戰略支持。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道路實踐,在透視“蘇聯模式”的弊端中萌芽,在破除僵化教條中成長,在改革和創新的實踐中完善。百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回顧十月革命以來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坎坷,更應知道中國道路的珍貴和來之不易,也更應為此自豪和自信。▲
(作者是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