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偉
自從2010年從公司戰略部門調到培訓部門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探索如何把培訓做出些新意,做出點價值。回望這七年可以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第一個關鍵詞是“學習2.0”。2010年我帶著團隊玩轉新浪微博,并將其作為學習推廣和運營的平臺,2012年轉戰微信,那年我在第四屆CEFE峰會上分享了“云時代的銀聯網絡學院學習平臺”,介紹我們在選擇系統時的一些思考,以及所構建的以網絡學院和微博、微信這種1.0與2.0模式混合的運營模式。
第二個關鍵詞是“三品四化”。其中“四化”指的是碎片化、移動化、游戲化和社區化,這是當時我對培訓未來趨勢的幾個預判。2013年到2014年,我們團隊不斷嘗試探索在培訓項目中運用這“四化“:我們開始制作微課開展碎片化學習,推出銀聯網絡學院移動端App,在大量培訓項目中運用游戲化設計,最早提出社群學習理念,體系化應用微信等新媒體來運營社群,優化培訓。
第三個關鍵詞是“混合式學習——三個O2O模型”,分別是指:offline to online(從線下到線上)、obtain to output(從輸入到輸出)、office to offtime(從工作到非工作)。
回顧2010年到2015年,指導我們開展培訓的核心思想,或者說我們衡量團隊工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是看我們提供的培訓服務“獲得了學員多少有效學習時間”。所謂“有效”,應該是主動的、有用的,相比“人在心不在”的面授課程,我們發現大量的有效時間是在碎片化學習中、在社群化應用上。可以說,那幾年的深度探索讓我們在找到感覺、取得成效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新困惑、新問題。
我們發現身邊出現了這幾種現象:一是微課散亂化,二是社群泛濫化,三是學習娛樂化。針對這些現象,我總結了“過載三問”:我們的培訓經理是不是能夠承受越來越重的工作負荷?我們的學員是不是能夠接受越來越多的過載信息?我們的培訓項目是不是能夠承載日益增長的培訓期望?到底該怎么破?我們提出了“三新”——新時代、新人類、新學習。
對于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有一種提法叫“大、云、平、移、社”,分別是指大數據、云計算、平臺經濟、移動互聯網以及社交網絡,這些技術催生了過去幾年一系列的新商業模式,同時也成了下一個時代的基礎設施。在剛剛開始的智能時代,又有一系列新的技術突破即將在很多領域出現,這些技術的融合將極大地改變我們未來的生存和學習狀態。
和這個新時代對應的將是新人類。這些初入職場的90后們起點高、眼界廣、資源多,但同時帶給他們的是壓力大、打擊多、折舊快,可能被迫變成終身學習者,不斷學習新技能。
如何破解這些新人類面臨的困境?我套用馬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提出“新學習”。具體定義是:“以數據驅動的、以學習者體驗為中心的精準泛在學習。”
這個“新學習”的定義包括了幾個特點:一是精準,學習的內容是基于數據分析后提供的針對性、個性化的課程,應需而學;二是無縫,學習已經深度嵌入了工作流程,融入了生活場景;三是泛在,可以做到時時能學、處處可學;四是有用,不僅要很快學會,而且要學深學透。
那么如何實現新學習呢?對于培訓部門以及供應商來說,我覺得很重要的有三件事,分別是:直達學習的癢點,觸發認知升級,促進行為轉化。
培訓部門的首要任務應該是幫助學員提高專注力。具體的方法就是:找到學習動機,聚焦學習主題,明確學習路徑,也就是解決為什么要學、學什么、如何學的問題。我們去年做的最有價值的一件事,就是針對技術序列的幾十個崗位梳理了學習地圖,配置并開發了相應的課程,這樣每位技術人員進入銀聯的時候,就能知道在不同的層級要學什么。
學習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認知不斷升級。要觸發認知的提升,不管是漸悟還是頓悟,我認為主要是做好兩個方面:好內容與真體驗。
怎樣做好內容?我的體會是,用經典對抗碎片。很多碎片化的公眾號文章,其實是經過多次轉手甚至是被污染的第N手信息,就如同萬里長江到了中下游,可謂是浪濤滾滾泥沙俱下,但如果回溯到河流的源頭卻只是不到幾人寬的清清小溪。所以我們要經常讓自己回溯到知識的源頭,用一手的經典對抗第N手的碎片,每年要看幾本硬書。在這方面,在線教育的內容提供者們有一個巨大的機會,那就是可以用新的技術、新的傳播方式和新的學員體驗把最經典的知識重新做一次演繹,讓精品成為學員時時可以享用的產品。
有些培訓部門一直在追求干貨,但我認為要干濕結合,這個“濕”就是好的體驗。未來對企業培訓產業沖擊巨大的將是那些具有互聯網基因以及高度重視學員體驗的公司。如果在線教育能夠采用那種大屏是線上加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相信會帶給學員們更接近真實的現場感。
在線教育相對于面授來說,有劣勢,但是也有優勢。如果說我們能夠創造出比現場更強大的交互性,就能夠產生更好的學習體驗,比如通過UMU的系統進行問答投票并實時顯現在大屏幕上,就會達到現場達不到的效果。
身處信息時代,培訓部門要經常反思我們提供的學習內容是否過載。現在的人們往往是知道的太多,行動的太少,學習的太多,應用的太少。人們不斷面臨有新知識的誘惑,對于學過的老知識卻顧不上真正掌握消化。應對信息過載,促進行為轉化,我自創了一個模型,包括“從學習到學會”四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打包,把知識從流體變成晶體;第二個步驟是快遞,嘗試應用形成閉環,關鍵是應用;第三步是打磨,需要刻意練習、形成習慣,關鍵是不斷地重復,我一直認為,一本書一門課程,看到第三遍才能給你帶來真正的價值;最后一步是封裝,不斷內化,形成體系。
對于培訓部門來說,一項重要的職責是“管理輸出”。我經常和團隊講,我們做的第一個階段是整合資源,但是更重要的是要管理輸出!如果只是花點錢買幾個“得到”、“喜馬拉雅”的付費賬號給學員,這不應該是專業人員干的事。關于如何做管理輸出,我們也有一個體系,分為三步:首先是幫助學員制定學習目標;第二步是運營流程,這里面又有很多的工作,比如怎么去組建團隊,怎么去顯化進度,怎么去動態激勵;第三步是提煉精華沉淀體系。
我們在以前的培訓中采用過很多混合式學習項目,嘗試過各種以輸出倒逼輸入的做法,有一些還是很有效的。類似PPT達人賽這樣的項目都是以明確的任務為導向的混合式學習,達到了干出來、賽出來、真學會的目的。
關于我們對學習的一些理解和做法,概括起來就是直達學習的癢點,觸發認知升級,促進行為轉化。對于培訓部門來說可能需要重新進行定位,我們是不是可以成為個人及組織認知升級與行為轉化的知識服務提供商。
基于這個定位,培訓部門應該成為學員學習方向的引導者、學習資源的淘金者、知識內化的催化師。好的培訓應具備這幾個特點:一是有好內容、好產品,有好資源就不愁賣不出去;二是有好算法、好技術,未來學習運營者擁有最核心的東西應該是數據,你有沒有好的數據積累?有沒有好的算法作為支撐?三是有好運營、好服務。很多時候體驗不好是因為服務不好,服務不好是因為運營不足。
“不忘初心,大道至簡”。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們嘗試過很多新的學習工具和學習技術,但是我們不能被那些外在的形式所迷惑,要真正地回到初心,回到源頭,思考最本源的問題,提出最簡潔最有效的解決方案。(作者為中國銀聯支付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