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摘 要:該文介紹了蕭縣馬鈴薯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訂單農業、強化扶持馬鈴薯加工貯藏產業,推廣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蕭縣;馬鈴薯;生產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5-0041-2
蕭縣位于安徽省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地處黃淮海平原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3[℃],年平均降雨量854.6mm,年日照時數2408.3h,無霜期210d,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具有馬鈴薯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1 蕭縣馬鈴薯產業現狀
1.1 發展過程與生產現狀 蕭縣馬鈴薯種植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楊樓、劉套等鄉鎮沿黃河故道兩岸的沙質土及兩合土地塊種植較多,種薯多為東北黑土地調運的商品馬鈴薯,產量平均為11250kg/hm2。種植模式多是早春與棉花、西瓜間作套種,再接茬種植夏甘薯,實現“一年三種三收”,全年效益是當時情況下種植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3~5倍。隨著“白色工程”農地膜的普及應用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優化,地膜馬鈴薯栽培面積不斷擴大,到2002年發展到1933.3hm2,品種引進了克新系列、東農303、魯引一號、中薯系列等。后來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民選擇外出打工成為首選,到2012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減少到666.7hm2。近年,隨著農業補貼政策不斷落實,外出返鄉農民及一些從事房地產業、礦業企業等其他行業紛紛投資蔬菜產業,成立蔬菜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土地流轉建立生產基地,雇傭農工生產,產銷一體經營,促進了馬鈴薯產業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設施化程度等進一步提高。目前,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1400hm2,平均單產22500kg/hm2、產值27000元/hm2,總產量3.15萬t,總產值3780萬元。
蕭縣馬鈴薯種植多是早春一季作。塑料大棚栽培一般于1月中旬播種,4月底5月初上市。地膜覆蓋栽培一般于2月中下旬播種,6月上市。栽培品種有費烏瑞它系列(荷蘭十五號、荷蘭七號等)、及中薯、鄭薯系列,主要分布在丁里、張莊寨、閆集等鄉鎮。目前仍作蔬菜食用,鮮銷于本地及附近徐州、淮北等周邊城市,部分銷售到山東等全國性批發市場。
1.2 直接生產成本與效益分析 近期,對種植戶走訪與調查,蕭縣馬鈴薯地膜栽培,直接生產成本大致為:土地租金9000元/hm2,用工費用3750元/hm2(75個工[×]50元/工),地膜費用750元/hm2,種薯費用7500元/hm2,農藥費用
750元/hm2,肥料費用9000元/hm2(包括農家肥4500元/hm2、化肥4500元/hm2),燃料動力費和灌溉費2250元/hm2,其它工具費等1500元/hm2,直接成本合計為34500元/hm2。塑料大棚栽培費用,需要外加上棚膜費用22500元/hm2、用工要多出費用3750元/hm2、其他2250元/hm2,合計為63000元/hm2。根據大棚馬鈴薯栽培時期的不同,有一膜覆蓋、二膜覆蓋、三膜覆蓋等多種方式,外層棚膜使用年限1a,內層可使用2-3a。地膜均是一次性使用。如此,按照今年的平均產值27000元/hm2計算,地膜栽培的虧損7500元/hm2(27000元-34500元=-7500元)。塑料大棚栽培的虧損36000元/hm2(27000元-63000元=-36000元),二者平均虧損21750元/hm2。
在一家一戶個體種植情況下,利用自己的農田、自家出工種植,可節省土地租金9000元/hm2,節省用工費用:地膜栽培的3750元/hm2,大棚栽培的7500元/hm2,這樣地膜栽培和大棚栽培的直接生產成本分別為21750元/hm2、46500元/hm2。如此,按照今年的平均產值27000元/hm2計算,地膜栽培的,盈利5250元/hm2,塑料大棚栽培的,虧損19500元/hm2,二者平均虧損7125元/hm2。
2 存在問題
2.1 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效益不佳 目前我國啟動了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將馬鈴薯列為僅次于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馬鈴薯產業定格到未來糧食發展戰略高度來重點支持和開發,宣傳力度大,范圍廣,對馬鈴薯的發展有一定推廣作用。但畢竟目前馬鈴薯加工與貯藏能力有限,一時跟不上產品產量的增加。面對新變化,菜農由于知識所限認識不到這個規律或者認識到了卻無法抗拒或改變,而管理者也沒有從宏觀上加以精準指導,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的調整不到位,導致菜農跟風種植,盲目擴大種植面積,馬鈴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表現突出,增產不增收,甚至欠收,銷售難的現象成為了全國的普遍現象。
2.2 鮮銷為主,加工貯藏環節滯后 目前,蕭縣境內還沒有建成一家馬鈴薯加工企業,業已建成使用多年的貯藏保鮮庫又因城鎮化建設而被拆除,僅靠個體及大戶自家建設的小型保鮮庫貯藏量畢竟有限,因此,我地馬鈴薯還處于鮮銷為主、作蔬菜食用階段,加工與貯藏能力嚴重滯后于產品需求。
2.3 標準化栽培技術普及不到位,產量低品質差 種薯純度與脫毒程度達不到國家標準,播期不適時,甚至3月底還在播種。大水漫灌田塊仍有不少,管理粗放等,尤其地膜一覆到底,缺少培土作業,造成青頭現象年年發生。
3 對策發展建議
3.1 發展訂單農業 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多種原因,造成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盲目性較大,因此,需政府加強引導,鼓勵并協助農民走出去,與全國各大批發市場、大型加工廠、鏈農會商、大型蔬菜超市或學校等,簽訂產品供應合同,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也可借助“互聯網+”等現代電商銷售平臺,完成農產品的訂單業務。總之,千方百計發展訂單農業,根據供貨合同,需要多少產品生產多少,生產多少產品便銷售多少,可有效避免種植的盲目性。
3.2 強化扶持馬鈴薯加工貯藏產業 馬鈴薯薯塊主要在6月前后收獲,由于夏季溫度高、雨水多,常溫下貯藏時間長,鮮薯很快被打破休眠而發芽,失去食用價值,造成損失。因此,要有效帶動馬鈴薯生產基地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大力發展馬鈴薯加工與貯藏產業是切實可行的措施之一。乘著國家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的強勁東方,設法搭建良好招商平臺、引進資金、吸引人才,促進馬鈴薯淀粉、食品等龍頭加工廠和冷藏保鮮庫的建設,推進把馬鈴薯加工成饅頭、面條等主食,逐步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形成“以加工促基地,以基地保加工”的良好格局。
3.3 推廣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 我縣馬鈴薯單產發展空間相當大,需大力推廣普及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從品種選擇、適期播種、合理密植、病蟲防控、茬口銜接、灌溉施肥等田間管理的各個方面加大研究、推廣、普及力度,切實提高單產,提升品質,促進馬鈴薯生產步入一個新臺階。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