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箏既能柔美細膩,又能宏偉磅礴。很多家長希望把孩子從小培養的多才多藝,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從四五歲就開始習箏。但學習古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少年兒童學箏時斷時續,興趣不持久。培養發展兒童的音樂興趣是我們音樂老師的重要任務。課堂上兒童如果能興趣盎然,教師的教學也會輕松愉悅。從創造良好的音樂環境,建立多層次模式來引發學生的興趣,再開展以興趣為向導的自主學習。也希望自己的研究能為祖國的古箏事業獻上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兒童;古箏教學;興趣的培養
一、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傳統教學的重要理念,也是尊重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興趣的主要渠道。兒童學習古箏基本上都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但是存在年齡、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使教學很難采取固定的模式。這就要求教師清楚每個學生的自身情況,并針對每個學生情況的不同,制定合適的教學內容,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
創設情景,讓兒童感悟音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活動,是一種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反映。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來探討對“情感”這二字的理解,學生你一句,他一句,熱情高漲。通過從易到難的問題激發兒童對的音樂的興趣,強調樂曲與情感的聯系。采用情景教學,試用“感知—理解—深化”三個階段來進行。
二、積極鼓勵和期望
在進一步培養兒童的學習興趣之前,保持兒童現有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學生還在繼續按部就班地學習古箏,就說明他還對古箏有些許的興趣,家長和老師應該先保持住他的不多的學習興趣,然后再來考慮如何進一步提高他的興趣。要保持住兒童現有的學習興趣,最根本的一個環節是在兒童學習興趣還沒有達到一定水平之前,先不要讓他在古箏學習上產生任何挫折感。兒童和成年人不一樣,他們還沒有強大的意志力和自控力,不會模仿成年人的思維方式去行事。在他們的腦中沒有“臥薪嘗膽”、“知恥而后勇”等名言警句。原本兒童的興趣就不高,再讓他接受打擊,他們的興趣肯定就會越來越少。所以,要盡可能采取正面鼓勵的辦法。
關于批評兒童方面,鼓勵并不是不要批評,而是應該將批評融入到鼓勵之中, 批評過程中要充滿著熱情的期待。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在教學中我是這樣運用的,比如說一個兒童彈顫音時有許多問題,我不一下子把問題都說出來,那樣兒童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先選中其中一點,這么說:“如果你在按弦時再深一點就漂亮了!”她下次按弦時就會深一些,我及時的說:“對,就是這樣,彈真漂亮!”“咱們再試試”這樣是為了鞏固這一點。當這個問題解決后,我再說“如果你按弦時顫得再均勻一些就更好了!”她就會非常樂意的努力的去達成你的要求。這樣就能使他快樂地進步著。
三、精心設計教學
以往的教學中,由于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比較簡單,所以兒童懂的相對較少。這種教學模式,使兒童的音樂律動能力較差。“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現代音樂教育的新理念,強調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一切音樂教學活動的設計都以讓學生喜愛音樂為最終目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讓兒童感悟音樂,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樂等心理活動,是一種人對客觀事物態度的反映。在教學中,我嘗試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探討對“情感”這二字的理解,學生你一句,他一句,熱情高漲。通過由易到難的問題激發兒童對的音樂的興趣,強調樂曲與情感的聯系。采用情景教學,試用“感知—理解—深化”三個階段來進行。
第一階段:感知創設畫面,引入情景,形成表象。第二階段:理解—深入情景,在演唱領會感情時,抓住影歌相同之處,從圖影導課,把歌曲與圖影融為一體。第三階段:深化—再現情景、豐富想像,深化感情。通過這一系列的過程教學,兒童很快在聽箏獨奏曲《我有一頭小毛驢》中兒童感受到一種快樂的感覺;聽箏獨奏《戰臺風》時兒童說出了“緊張”;兒童不會想到音樂里面會有這么多的情感因素,那么教學過程就會變得活躍。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這一點。其實這點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在古箏教學課堂中讓學生主宰課堂、做課堂中得主人是非常可行的,成功的關鍵是教師要做好導演、給予積極的引導。要鼓勵學生出現任何問題都不要輕言放棄,學琴過程中有許多的坎,和老師多聯系,多討論。音樂創造是學生實現音樂價值、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性活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樂曲素材,和學生一起擊拍、律動,進行音樂的在創造,與學生形成互動,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互動關系,要創設充滿美感的課堂環境,形成學生主宰課堂的互動形式,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先進手段,使用各種豐富多彩的素材等途徑來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信息社會里,教師不能再像以往那樣,被看作是某種知識的唯一擁有著,只需傳授這一知識即可。如果教師不努力追趕社會和科技的進步,很快就在學生面前沒有了優越感和權威形象,便很難勝任教師角色的要求。因此,教師需要建立一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平等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更像一種伙伴關系,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在看什么、聽什么、想什么,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平等的和學生展開對話,達成相互理解。
參考文獻:
[1]陳月:淺析少兒古箏教學中的問題與方法[J].音樂大觀,2013(09).
[2]張艷:關于古箏演奏中教學的幾點思考[J].教育,2016(04).
作者簡介:郭那那(1992-),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