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周鴻
[摘 要]我國大多數(shù)音樂課堂教學的方式多是以聆聽為主,缺乏輔助式的教學手段,長此以往使學生喪失了對音樂這門基礎素質(zhì)修養(yǎng)課程的興趣,缺乏主動性地去追求從音樂中獲取的自我滿足的目標,使得音樂課也變得黯淡無光。因此,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課不能僅僅停留在聆聽上面,要結合舞蹈律動等手段進行學習欣賞,才能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舞蹈律動是從音樂入手,將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化成引領者而非講解者,幫助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走進音樂、欣賞音樂、理解音樂。
[關鍵詞] 音樂;教學;舞蹈律動
“體驗先于認知”的教學理念指向審美的和素質(zhì)的教育,或者說是使音樂與生活離得更近。但實際上,我國大多數(shù)的音樂課堂多以聆聽教學為主,音樂課堂沒有什么特色,這就會使學生喪失對音樂的興趣,也不可能讓學生主動地去追求從音樂中獲取的自我滿足。瑞士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茨當時之所以反對把音樂的聽覺訓練當成純粹的知覺訓練,就在于他知道學生若長期在強制性的恐慌中接受聽覺訓練,而從未在心靈上領會過音樂的情感,讓學生就會被訓練成“雖有敏銳聽覺但是對音樂麻木不仁的人”。
小學生好動是天性,也是其年齡特征所決定,所以,想讓他們在規(guī)定的一堂課內(nèi)快樂的學習,保持高度的集中力和注意力,只靠老師的口頭式灌輸是不夠的?!兑魳沸抡n程標準(2011 版)》提出“音樂課程理念要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舞蹈、美術等其他藝術門類的有機聯(lián)系,在綜合過程中對不同藝術門類表現(xiàn)形式進行比較,拓展學生藝術視野,深化學生對音樂藝術的理解?!倍璧嘎蓜釉谝魳方虒W過程中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舞蹈動作科學、合理地融入到學生的音樂教學內(nèi)容中,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相關音樂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自己對音樂旋律的理解以及視聽辨別、記憶、反應、創(chuàng)新、審美等多方面的能力。舞蹈律動就是通過音樂與身體結合的節(jié)奏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并且通過學習者內(nèi)心聽覺,表現(xiàn)音樂的藝術性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xiàn)音樂的能力。
通過音樂教學實踐和課題的研究探索,結合小學生的年齡,心理及生理和小學生音樂教學的要求和特點,對小學生音樂教育如何運用舞蹈律動進行探究,從中得出結論:運用舞蹈律動教學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對小學生音樂音樂素養(yǎng)與整體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音樂教學運用舞蹈律動的作用
1.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1)培養(yǎng)注意力。單純的傾聽式的欣賞音樂,學生不太易產(chǎn)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熱情和主動的欣賞行為,特別是針對小學生,注意力很難集中。通過舞蹈律動結合音樂教學,將動作與音樂很好的結合,運用點頭、拍手、晃身等律動形式來學習音樂,使學生能夠多通道參與音樂欣賞,調(diào)動身體的各個感知器官。
(2)調(diào)動積極性與主動性。舞蹈律動教學就能很好的帶動學生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訁⑴c學習,由于新穎且?guī)恿巳砀鱾€感覺器官所以學生好奇,使之真正的投入到音樂的聆聽中。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學生通過動作分析音樂結構,效果極為顯著。讓學生隨我的律動,用身體去分析這首鋼琴名曲的曲式結構。將舞蹈律動教學方法也能用于此,學生用各種身體器官切身體會音樂的力度和速度,從而體會音樂所表現(xiàn)的情緒。所以,律動使看不見、摸不到的抽象音樂變成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具象形象,有了具象的畫面感,就有利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從而增強了學生對于音樂結構的分析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小學音樂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有效載體,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的同時,可以積極運用舞蹈律動來表現(xiàn),律動是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獨具創(chuàng)造力的一項活動。本人憑借在少兒舞蹈教學上的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尤為突出的是幼兒時期,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各具特色。而音樂和舞蹈律動又是相輔相成的,學生可以根據(jù)音樂的強弱緩急變換姿態(tài)與律動,充分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間,創(chuàng)造出新穎奇特的動作。
四、培養(yǎng)交往溝通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舞蹈律動也可以促進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通過分組的方式還可以促進生生之間的相互合作,這樣的交流和溝通,增添了課堂的活躍性,有利于提高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凝聚力,也提高了學生之間的默契和配合。
五、增強情感體驗能力
斯特拉文斯基說過:“對原始部落的人們和兒童來說,離開人體動作的音樂是不可想象的。”這說明音樂與人的存在狀態(tài)是不可分離的。即使在今天,許多民族的音樂仍然是和舞蹈緊密的結合在一起的。因此,符合節(jié)奏節(jié)拍,用身體動作來解釋所聆聽的音樂,正是體驗音樂的第一步。對于少年兒童來說,在聆聽音樂時,沒有相應動作有時很難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去。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加入舞蹈律動甚至讓自己即興創(chuàng)造肢體語言,感悟音樂,體驗音樂中的各種要素。
1.舞蹈律動融入音樂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設計要緊扣音樂。舞蹈律動的設計一定要為音樂服務,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要防止出現(xiàn)純粹創(chuàng)造課堂氣氛而表演的華而不實的現(xiàn)象。同時律動的設計要做到簡單有效,讓學生感到易學易做,并且能夠舉一反三,做到即興創(chuàng)作。
(2)舞蹈律動安排要適時適度。如果在課堂上未把握好尺度,過度或不當?shù)穆蓜泳蜁寣W生在課堂上失控,也沒有達到學習的效果。要使課堂井然有序,動靜皆宜,舞蹈律動一定要安排得恰如其分,擦能事半功倍,真正提高音樂課堂的學習效率。
(3)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選擇舞蹈律動。并不是所有的舞蹈律動都適合輔助音樂教學的,特別是在選擇民族民間舞蹈來輔助教學時,一定要挑選最具有民族、民間特征的音樂和舞蹈,才會讓學生更加準確的認知、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文化和音樂。
六、結語
在音樂教學中加入舞蹈律動,不僅將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轉化成了引領者而非講解者,拜托了音樂課堂中常見的一問一答的模式,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的以灌輸知識為模式的學習方式。把舞蹈律動運用到音樂教學中,喚起人的音樂本能,幫助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新穎多樣的教學模式授課,激活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從而更好的讓學生熱愛音樂,審美音樂和享受音樂,唯此才能達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和全面素質(zhì)的教育目標。希望課堂教學因舞蹈律動而生成,因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2]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齊穎:《方肢體韻律活動理論在音樂教學中的實踐探究》[J].時代教育,2013.17.
[4]姚笑妍:《淺談肢體律動在奧爾夫音樂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4.
[5]謝嘉幸:《音樂的“語境”—一種音樂解釋學視域》,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