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農藥毒性高、降解困難等問題一直都是困擾我國作物栽培和生產的重要因素,要轉變這一現狀,發展無公害作物種植,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對新型農藥和新型植保機械分別進行分析,探討其發展優勢,闡述新型農藥和新興植保機械在防治蔬菜病蟲害中的運用,旨在加深對這些技術的了解,并實現其在我國作物生產上的推廣。
關鍵詞:新型農藥;新型植保機械;蔬菜病蟲害防治;應用
中圖分類號:S4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47
引言
社會的發展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的同時,也增強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無公害作物的栽培逐漸為人們所重視。在種植蔬菜的過程中,為了減少病蟲帶來的威脅,往往會使用農藥防治,然而這導致了蔬菜農藥含量過高、危害人體健康、種植過程帶來的環境污染等急需尋找解決對策并予以解決的問題;發展農作物栽培技術是解決這些問題一條有效途徑,農藥和植保機械作為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無公害作物的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圍繞新型農藥和新型植保機械在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展開討論,以期推動我國無公害作物栽培技術的發展。
1 新型農藥、植保機械在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1.1 新型農藥在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我國所使用的傳統農藥包含了對硫磷、甲胺磷、磷銨等幾種毒性極強的有機磷,這些高毒的農藥會通過蔬菜給人體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因此,我國于2007年開始便全面禁止此類有機磷農藥的使用,新型農藥也因此應運而生。
植物源農藥屬于新型農藥的一種,因其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病蟲抗藥性不易形成的特點而倍受青睞;植物源農藥主要從植物本身獲取有效成分,通常被制成水劑的形態,在微生物或陽光的影響下常會分解,藥效可持續7d,半衰期相對較短,降解速度快,對人體或牲畜的傷害很小。此外,由于植物源農藥的有效成分并非化學物質,因此在降解的過程中不會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其營養價值更高,既能防止蔬菜的病蟲害,又能提供養分;同時,該農藥的殺蟲成分相對較多,且產生作用的方式特別,包括拒食、觸殺等,使害蟲產生抗藥性的可能性降低,十分適用于無公害的農產品的生產。除了這些,植物源農藥還具有生產成本較低的優點。
當然,植物源農藥也存在一些缺點,如發揮藥性的時間長,因為殘效期段所以需要多次噴灑,使用者對此并不滿意;此外,天然產物型的化合物不易合成,部分合成成本較高,加上植物的生長受到季節、地域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導致植物源農藥不易實現批量的、標準化的生產,至今也未實現新型農藥的普及。
1.2 新型植保機械在蔬菜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植保機械是運用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機械,主要包括噴霧機、機動的噴粉機、修剪機等,這些機械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當前我國的計算機技術獲得了不小的發展,這促使植保機械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正確使用合適的植保機械,可以減輕農藥對作物本身和環境的影響,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這對于防治蔬菜的病蟲害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低容量的噴霧技術可以滿足這些要求,這種噴霧技術建立在保證固定的單位面積施藥量的基礎上,稀釋農藥原液,采用低量的噴頭對作物進行噴灑;這種方法具有良好的穿透性、沉積性,能夠減少農藥的成本。
低容量噴霧對天氣狀況有一定的要求,適合在無風的情況下使用,微風條件下也可操作,通常在結束第一噴幅后關閉機械的開關,而后根據風向順風噴灑,再關閉機械,重復此操作。在用該類型的機械進行農藥噴灑工作時,需要注意不讓農藥接觸人體,保證每一噴幅的噴灑方向開始于地面的下風處,一幅一幅地噴灑;機械的噴頭孔應和風向保持一致,確保偏斜的角度在45°以內;讓噴頭同作物頂端之間的距離維持在0.5~1.0m之間。
以2WZT-1.5型的噴霧機為例,該型噴霧機為手推式,擁有60L的藥罐和2個車輪(直徑13cm),結構緊湊,所以體積較小,輕便易攜帶、操作;噴霧壓力相對較大,噴灑出的霧滴細小,分布十分均勻,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傳統的噴霧機通常只有1個噴頭,該噴霧機則將單個噴頭換成小噴桿,機械每邊有1根噴桿,每一根噴桿上各分出5個低量的噴頭,每一邊的噴幅是1m,如果同時操作2根噴桿,可以完成2行作物的噴灑工作,有效提高了噴灑農藥的效率。除了這些優勢,操作者還可以對2WZT-1.5的噴藥高度進行調整,只要保證調整的范圍處于距離地面40~80cm的范圍內即可,這使得操作者可以對高度不一的蔬菜進行噴灑。此外,該型噴霧機的低量噴頭可以將農藥的流量控制在0.10~0.15L/min,霧滴的直徑控制在50~100μm之間,因此,2WZT-1.5較傳統的噴霧機而言可以將農藥改更均勻地噴灑在蔬菜上;而且由于噴霧細小,農藥不會在蔬菜上形成水珠,具有優越的粘附性,另外,這些質量很輕的農藥噴霧在風力的影響下更容易附著到蔬菜上一些噴灑農藥的死角,如葉子背面、菜葉之間等。這種噴霧機還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以更少的農藥噴灑更多的作物,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費。
不過,這些新型植保機械的購置成本相對過高,普通的農戶難以消費,目前還無法實現普及,因此,當前在我國仍然大范圍地使用傳統的植保機械,農藥的使用量居高不下,且存在浪費現象,蔬菜對人體、環境造成的危害自然也無法消除。
2 結語
傳統的作物生產方式由于受到農藥和植保機械的限制,導致生產出來的作物與當前社會發展要求不相符合,而無公害作物栽培技術的發展則是適應了社會整體發展趨勢的表現,因此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勢在必行。不過雖然目前農藥和植保機械都獲得了不小的發展成果,但要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這些成果還存在一定的困難,要實現這種安全、先進技術的推廣,還需做一番努力。
參考文獻
[1]陳秋芳.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技術[J].湖南農業,2010 (12):19.
[2]李俊萍,胡淑明,乜蘭春. 家庭蔬菜病蟲害非農藥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2014(21): 139-140.
[3]楊媚.溫室大棚早春茬蔬菜種植前病蟲害防控措施[J].農村科技,2014(04):43-44.
[4]余友慶,林積秀,紀翠紅,等.新型低毒低殘留高效農藥防治水稻病蟲害效果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162,165.
[5]喻永冰,楊小紅,楊振榮,等.不同植保機械防治水稻病蟲害效果[J].湖北植保,2014(06):32-33,37.
作者簡介:易從嚴(1982-),女,河南南陽人,農藝師,研究方向: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