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曼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悠久的茶葉歷史孕育了數量眾多的茶文化資源。近年來,隨著國內旅游業和茶產業的迅速發展,茶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資源也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全國多地對于開發茶文化旅游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有規律地定期旅游,并對旅游提出了高品位的文化要求。出于對茶的特殊情感,茶文化旅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隨著茶文化旅游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研究茶文化旅游。比如,朱世桂等(2008)把“茶文化旅游”定義為“現代茶業與現代旅游業交叉結合兼具共容的新型旅游模式,它是將茶生態環境、茶事活動、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的產物。”并認為,“茶文化旅游由于涉及面廣泛,茶文化旅游既屬于文化旅游,又屬于觀光旅游、民俗旅游。”。
貴州茶文化的歷史
貴州高原是世界古茶樹的主要起源地。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學術部主任、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院副院長姚國坤教授曾說過,“貴州省原本就是茶的祖地,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當地歷代名茶輩出,產品名聲遠播”。自古以來,貴州省就是一個產好茶、出貢茶的大省。主產茶區如梵凈山、湄潭、貴定等地擁有著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等得天獨厚的原生態條件,被認為是全國最適宜種茶的區域之一。
貴州省不僅是個產茶大省,而且還是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境內總共有48個民族。其中,有17個世居民族都與茶結緣。這些民族千萬年來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貴州省這片神奇的熱土上辛勤耕耘,歷盡滄桑,與野生茶樹為伴。他們開荒辟茶,愛茶護茶,制作特色茶,孕育和積淀了豐富的、鮮為人知的民族民間茶文化,形成了流光溢彩的民俗茶文化景觀,成為中華茶文化寶庫中不可再得的西部山地原生態的草耕茶文化。如:仡佬族是貴州最早的原住民,特別愛喝油茶,油茶被當地人稱為“干勁湯”;侗族、苗族也有喝“打油茶”的習慣;西北高寒地區的威寧、畢節赫章等地的彝族,自古自今喝“罐罐茶”的習慣……這些由少數民族茶飲風俗提煉而來的茶藝表演,既有獨特性,又有觀賞性。
貴州茶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受地形、交通、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當前貴州要發展茶文化旅游還面臨著諸多不利條件,總結起來主要有:
旅游配套設施、衛生條件落后。主要表現在:主要茶葉園區的道路條件較差,總體規劃跟不上旅游觀光的現代化需求;以茶文化為核心的休閑娛樂設施建設還處在起步水平,難以滿足游客的實際需求。由于茶文化旅游大多是在農村開展,而貴州省的山區又相對閉塞,加之當地農民們的衛生觀念落后,衛生條件相對較差,難以讓過來休假的游客滿意。
茶企業規模小、管理粗放。從規模上來看,貴州省在全國產茶大省中還排不上前10名,茶園面積遠不及周邊的云南、四川、湖南等產茶大省。目前,貴州茶產業的整體現狀是小、散、亂。雖然貴州全省茶園總面積高達46.67萬公頃,但是沒有哪片茶園達到了萬畝的規模。而且,這些小茶園的管理較為粗放(多為小農經濟式的生產,家庭式的經營),加之品牌意識較為薄弱,結果導致其經濟效益低下,難以形成較大的企業規模。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貴州茶產業的發展。
茶文化意識薄弱,品牌宣傳力度不強。茶文化意識薄弱,主要體現在相關部門對茶文化旅游不夠重視,沒有真正意識到茶文化和旅游可以結合起來,而且能夠給貴州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樣的結果就是以茶文化為特色的旅游項目不豐富、不精彩,在市場上難以形成貴州當地獨有的賣點。在宣傳力度方面,沒有把茶真正推銷為貴州省的第二張名片。正如浙江林學院茶文化學科的帶頭人、國家一級作家王旭烽所說:“貴州要向世人捧出兩只杯子,一只是茅臺酒,一只是貴州茶,茅臺酒名氣有多大,貴州茶名氣就應該有多大”。
茶產業品種繁雜、市場占有率低。目前貴州省的茶產業是“兩少一多”的狀態(即產量少、知者少、品種多)。據喻丹(2009)的統計,貴州省已注冊的茶葉品牌已達150多種。較有名的除了“湄潭翠芽”和“都勻毛尖”等知名品牌之外,還有諸如鳳岡“鋅硒有機茶”、貴定“云霧茶”、石阡苔茶等品牌。此外,下面還有不少的縣(州)都在開發自己的品牌茶,每個茶企業都在競相推出自己的特色產品,結果就導致整個貴州省的品種繁多,卻少有支柱品牌。據牟春林等(2011)的初略統計,當時(2010年左右)貴州茶葉的市場占有率極低,全省至少有60%的茶葉是按原料銷售,且大多數只在本地或本省銷售。
人才匱乏、且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據《貴州統計年鑒2009》記載,2005年貴州全省通過工商登記的茶葉加工企業309家,茶葉加工業從業人員37.4萬人,其中36.74萬人為生產和季節性用工,占到全部從業人員的98.3%,而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在全省57家有一定規模的茶葉生產企業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僅4人。由此可見,要發展貴州的茶文化旅游,需要大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尤其是茶產業的從業人員,以及茶學專業的人才。此外,為滿足貴州茶文化旅游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還需引進一批具有民族、民間茶藝表演的人才。
由于貴州茶文化旅游起步較晚,而且規模較小。大多都是由村鎮、農戶自發組織、開發。很顯然,這種開發形式缺乏相應的保護措施。而如果缺乏保障,一些手工傳統制茶技術就有可能丟失,其中所蘊含的茶文化乃至傳統中國文化也將無形流失。
貴州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出路
由于貴州地處偏僻,交通較為不便,因此其與外界的交流一直受到制約。這也直接影響了貴州旅游業的發展。但隨著近年來人們旅游觀念的轉變,人們更愿去一些環境較好、更具有民族風情、保留風土人情較多的地區旅游——貴州便逐漸進入了他們的視野。上文已提及,貴州是一個產茶大省,如果能將茶文化融入到旅游業中,實現茶旅一體化發展,勢必會極大地促進貴州的旅游業。
然而,關于茶文化旅游,大多數省份還處于摸索階段,雖然一些產茶大省已有了一些零星的成果,但總體而言,在全國范圍內還未形成一個可以借鑒的成功模式。在此背景下,本文認真參考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省份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創新模式,現歸結如下(見表1),希望可以為貴州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提供借鑒。
作為一個新興產業,貴州茶文化旅游的發展要充分借助國際和國內目前良好的發展形勢。比如融合“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在這方面國內已有先例,如江西省商務廳、景德鎮人民政府于2014年11月“第8屆海峽兩岸茶葉博覽會”期間,舉辦了“第三屆萬里茶路與中俄城市發展峰會”,并正式啟動了申報“萬里茶路”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這也預示著“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茶葉對外出口無與倫比的發展新機遇。再比如目前國內很流行的“互聯網+”模式,以及貴州的大數據發展模式,貴州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地緣和戰略優勢,將茶文化旅游通過互聯網進行推廣,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并帶動貴州乃至全國茶文化旅游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