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芬
摘 要:高粱不僅具有食用和藥用價值,而且其莖稈可制糖、籽粒可釀酒,是一種具有豐富價值的禾本科植物。高粱在我國各地均有種植,其中以東北地區種植面積最廣。由于黑龍江地區冬季漫長且寒冷,高粱的生育期較短,加上受種植成本、田間管理等因素的影響,矮高粱種植更具優勢。
關鍵詞:黑龍江;矮高粱;密植栽培;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095
隨著釀造業的發展與市場需求,結合黑龍江當地的環境條件和種植現狀,本文通過分別從良種篩選、地塊選擇、密植播種、田間管理等方面,對矮高粱栽培技術進行了分析。
1 矮高粱的品種選擇
傳統高粱的株高一般在2.5~4m,株高低于1.5m的稱之為矮高粱。與普通高粱相比,矮高粱具有抗倒伏、耐干旱、節省人工等優勢,這就為合理密植提供了必要條件,實現了對有限土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經過近年來的科學研究,黑龍江省目前較為常見的矮高粱品種主要有:龍雜8號(釀造高粱)、龍雜13號(食用高粱)以及綏雜7號。不同的矮高粱品種的適宜種植環境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2 地塊選擇和整地工作
高粱的根系較為發達,側根的吸水能力較強,具有耐旱、抗澇、耐鹽堿等特點,但高粱對農藥較為敏感,如果種植地塊的前茬作物使用過農藥,將會對矮高粱種植產生影響。因此需要合理挑選地塊,降低土壤中農藥的殘留量。田間矮高粱的種植密度也十分重要。總體來說,既要實現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又要避免栽培密度過大而影響矮高粱正常吸收水分、養分,影響生長。一般選擇在初秋進行整地,這樣可以保證在春季土壤墑情,也是避開了黑龍江的氣候變化,防止形成凍土層后給整地工作帶來困難。根據不同地區土壤情況和性質的差異,確定翻墾深度,對于平原地區來說,翻墾深度可以控制在25~40cm之間。在翌年春季凍土層解凍之后、返漿之前,對起壟地塊進行鎮壓,并在播種前耢地,使地塊表層土壤達到平整狀態,以確保后期高粱完整出苗。
3 密植播種
播種方式和播種時期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矮高粱的種植密度,在密植播種時,應當注意控制好這兩方面的影響。例如:考慮到矮高粱在低溫環境下易粉籽,過早播種的話可能會影響籽實產量。常規情況下,當地表溫度高于10℃后開始播種,黑龍江省一般在每年的5月中下旬達到這一溫度。矮高粱種植的壟距為60~70cm,播種量需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例如:試驗種植中矮高粱的發芽率低于95%,則需要在播種時適當增加種子數量。播種深度控制在5cm左右,常規矮高粱個的密度為15萬株/hm2。
4 田間管理
4.1 除草
矮高粱對農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除草所用的化學藥劑不能直接進行噴灑。應利用低毒性的化學除草劑進行田間除草,并嚴格控制劑量。目前,較為常用的矮高粱田間除草藥劑有阿特拉津、莠去津、都爾等,不同的藥劑可以混合使用。矮高粱除草的時期一般分為播種后、出苗前、出苗后3個時間段,其中出苗前需要適當減少劑量,避免化學藥劑對幼苗造成傷害。
4.2 病蟲害防治
矮高粱栽培過程中常見的病害以苗枯病為主。苗枯病多發與矮高粱的出苗期,此時地溫上升,凍土層融化,一些低洼處出現積水,病菌在暖濕環境下大量繁殖,從植株傷口處侵入致病。苗枯病的防治可采用高壟栽培,合理密植,以保證在早春氣溫回升時,降低田間濕度。在起苗移栽過程中,盡量避免對矮高粱幼苗造成傷害,否則傷口處容易遭受細菌侵害。及時關注田間情況,有積水時要及時排出,保證田間干燥;矮高粱栽植中的蟲害主要以粘蟲、地老虎、芒蠅為主。粘蟲幼蟲附著在矮高粱葉片背面,嚙噬葉片并致使葉片枯萎、脫落;幼蟲懼光,白天鉆入土壤,危害矮高粱的根系。成蟲晝伏夜出,主要采食矮高粱花蜜,影響矮高粱的結實率。針對粘蟲的防治措施,可以根據成蟲多在谷類作物上產卵的習性,在地頭鋪設稻草,每周更換1次,并將更換后的稻草進行集中燒毀。在幼蟲3齡前提前進行藥物防治。
4.3 科學施肥
高粱施肥分別在播種前或播種同時施底肥。底肥可施入磷酸二銨或復合肥100~150kg/hm2,施肥時避免肥料與種子距離過近。第2次中耕時可進行追肥,施肥量為尿素150kg/hm2,鉀肥37.5~75.0 kg/hm2;矮高粱雜交種一般分蘗力都很強,高粱分蘗穗成熟期比主莖穗晚熟1~2d,完全可以成熟,保護好分蘗,可以增加單位面積實收穗數,有助于提高產量。實踐證明,當矮高粱出苗不全、只有60%~70%苗時,只要增加肥力,在5~6片葉時早追肥,增加有效分蘗,照樣可以獲得豐收。
5 適時收獲
黑龍江省的早霜一般在9月20日左右,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各地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霜期延后現象。用收割機收獲時,要等到霜后葉片完全干枯,籽粒含水量達到20%左右時再收獲,可防止脫粒不完全或出現破碎粒過多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趙洪波.海倫市樂業農業綜合科技示范園區高粱大壟密植高產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1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