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鵬+羅煥萍
[摘要]:伴隨著近年來沙區沙化的日益嚴重,生態環境的改善與沙地沙漠化的控制愈發受到廣泛的重視與關注。在榆林地區,沙地區域的育苗率和保存率均相對較低,樹木年生長量不大,林木栽培存活率不高。要想較好地解決這類問題,就必須提升造林育苗工作的效果、改善林木栽培技術水平。
[關鍵詞]:樟子松;培育技術;技術分析
[引言]:
樟子松原產于歐洲,我國境內的樟子松屬于變種,也可以稱為蒙古赤松,是我國北方林區的常見優質樹種,對于防止土地沙化、鞏固土壤有著十分重要作用。樟子松具有生長速度快、耐寒抗旱、耐貧瘠性,抗風能力優良,并且木材質量高、樹干通直,能夠適應我國北部降水少的環境。
1、樟子松的介紹
樟子松在我國松屬樹種之中具有著最好的耐寒性,同時還具有抗旱、喜光、適應性強、在沙地也能良好生長等特點。在半干旱氣候條件下的風沙草原種植樟子松,對于草場防護、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都有極大的幫助。近年來,我國眾多專家學者從多方面和多角度對樟子松的栽培技術進行了嘗試和探索,在利用樟子松治理沙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解決了半干旱和干旱地區的造林難題,也在治理土地沙化、減輕沙塵暴災害、保持水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樟子松成為了我國防沙治沙工程與“三北”防護林工程中重要的造林喬木。但是,樟子松的栽培與造林工作中依然存在著諸如保存率、造林成活率不高等問題亟待解決。
2、樟子松造林技術
2.1樟子松種子的預處理
通常情況下,樟子松種子在自然環境下萌發的出芽率比較低,因此要更好地提高樟子松種子的萌芽率,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來進行樟子松種子催芽處理。目前市場上應用比較廣泛的催芽技術是進行雪藏處理,因為北方地區在冬季比較寒冷,這樣就為樟子松種子的雪藏提供了一定的條件,主要操作流程為:在每年的1~3月將樟子松種子與一定量的雪均勻攪拌在一起裝入木箱或麻袋容器中,然后將木箱或麻袋放置在事先挖好的坑中,用白雪覆蓋木箱或麻袋等埋藏起來。但是要合理控制雪藏時間,如果時間過長,將會凍壞樟子松種子,實際經驗發現,一般雪藏1個月即可。但是,在雪藏樟子松種子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積雪融化的問題,為了避免上述現象的發生,一般需要在其上鋪1層雜草;還有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就是混沙掩埋,并且這部分沙子可以反復利用,因此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操作流程為:將大小合適的席子放入事先挖好的坑中,然后將濕沙和消毒種子混合在一起放入坑中,再用席子掩蓋,待種子發生裂嘴后即可以將其篩選出來。
2.2樟子松苗木運輸處理
在樹苗起苗之前,要預先進行苗床灌溉,確保土壤飽水,盡可能確保根部的完整性。在樹苗出苗時,要用塑料袋進行逐個包裝,不僅便于樹苗數量的統計,也可以為樹根保濕。對于樹苗的根部土壤多少也要按照實際情況確認,根部土球越大,樹苗移栽的成活率也越高,一般土球的大小與樹苗大小有關,樹苗越大根部土球也越大,但是也不宜過大,過大會影響運輸的數量,土球直徑不低于苗高的五分之一,使用草繩紗布進行包裹。對于樹苗運輸時間選擇也有一定要求,盡量選擇陰天或夜間進行運輸,避免陽光直曬,且運輸時間保持在24小時以內,否則會影響樹苗存活率。樹苗裝車后要對樹苗進行庇蔭,并每隔3小時進行灑水。樹苗搬運過程中,樹苗超過5m要使用吊車裝車,樹苗小可以人工搬運,要避免樹干折損,以及樹根的完整性。
2.3榆林地區的沙地造林技術
一般來說,4米×4米的行距間隔最適宜種植樟子松,其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擁有最好的成長狀態。在選擇沙障時,應盡可能選擇網格偏小的沙障,從而大大提升其防沙性能,不僅達到較好的固沙效果,也能屏蔽風沙。但若沙障的網格過小,也不利于樟子松的生長,因此應做好權衡。此外,在榆林地區的沙地進行樟子松的栽培時,適當的覆膜措施必不可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沙地土壤含水量的提升,避免嚴重水分流失現象的出現幾率,防止因缺水而造成樟子松苗大量死亡。不僅如此,覆膜還能對土壤溫度進行有效控制,這不僅能提升樟子松的存活率,也有利于其根系的生長。要想在榆林沙地栽培樟子松,干水劑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干水劑的合理使用能夠對樟子松苗的生長產生刺激,實現其存活率的上升,這對于相對更加惡劣的環境下樟子松的栽培和種植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在樟子松的成長期,根系的生長與發育十分關鍵,這就離不開生根粉的合理使用。作為重要的促進根系生長的材料,生根粉能夠縮短樟子松在沙區進行栽培時所需的緩苗期,這對于樟子松苗存活率的提升極有幫助。但要注意在生根粉的使用之后應及時通過苗木造林來為起苗的成功提供支持和保障,進而實現樟子松栽培質量的提升。在進行沙地樟子松的栽培時,土壤深度的合理選擇也十分重要,土壤深度越深,其含水量就越高,這對于樟子松的成長自然就更有利。因此在榆林地區栽培樟子松時,應盡可能選擇苗木深栽,從而保持苗木根系生長過程中水分的充足。最后,在栽培樟子松時,應選擇更大的樟子松苗木,這是由于若苗木過小,在深栽時易被土壤覆蓋,對苗木生長較為不利。
2.4澆水
榆林沙區氣候干旱,降水量稀少,因此,為了保障樟子松造林效果,應當就近打機井以及管井,這樣可以保證栽種后及時給樹苗進行澆水保活,也可以為日后澆水提供便利,在干旱情況下澆“生長水”,封凍前澆“封凍水”。在樟子松生長期間要根據天氣情況確定澆水頻率,澆水方式采用小水漫灌的形式進行澆水,澆飽為準。
結語:
綜上所述,要提高樟子松種植培育的成活率,就需要分析和研究其相關技術,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并從樟子松種子培育和幼苗種植等方面著手來探討樟子松種子培育技術,高度重視其中的相關注意事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樟子松苗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曾忠武.探討樟子松種植培育技術[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19)
[2]高樹軍.榆林沙地樟子松容器育苗和荒沙造林技術[J].現代園藝,2014,(24):63-63,64.
[3]常利平,李王靖.對影響榆林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因素的探討[J].北京農業,2012,(6):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