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摘 要:小麥作為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我國糧食供應方面意義重大。尤其在我國北方地區,小麥是每家每戶主要的口糧,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小麥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加上社會對小麥栽培技術的重視,這對小麥產量和質量上都產生很好的促進作用。本文主要介紹優質高產小麥在栽培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原則,然后再對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技術的具體措施做詳細分析,旨在使小麥實現優質高產的目的。
關鍵詞: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分析
中圖分類號:S51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33122
引言
小麥在我國北方是最常見的糧食作物,通常可分為3類:強筋小麥、中筋小麥、弱筋小麥3種,筋力的強弱也代表著小麥質量的差別。判斷優質小麥和普通小麥,主要通過小麥有沒有強筋來區分,優質小麥蛋白質含量比較豐富,出面量也高,并且面團的穩定時間也長。
1 優質高產小麥應該遵循的栽培原則
1.1 實現優質、高產的同步提高
優質和高產是2個不同的定義,在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下,我國目前很多地方的小麥產量都實現了高產,而且有的產量特別高,在盲目追求這種高產的情況下,導致很多時候往往忽視了對小麥在優質方面的培養,造成小麥產量和質量上的不均衡發展。
其實,實現小麥優質和高產并不是相互矛盾的事情,現在我國生活水平相對較高,人們在生活質量上也在逐漸提升,特別是在食品安全和等級方面,這就對我國優質高產小麥的栽培提出了挑戰。提高小麥栽培技術水平變得勢在必行,使小麥高產和優質得到同步提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廣泛接觸行業相關信息,讓信息科學技術指導小麥栽培技術,盡快完成小麥由高產向優質的轉化。
1.2 實現可持續發展
優質高產小麥的研究,得到了廣大的關注,也獲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對優質高產小麥的研究探討,不是通過短時間就能實現的,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通過不斷摸索才能完成。還必須借助先進的科研手段,結合對生態環境的了解,還應該科學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生產往往和生態環境的關系相當密切,為了獲得綜合性的開發利用,就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環境現狀,積極引進科學先進的農業栽培技術,在保證生態環境免遭破壞的同時,使農作物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2 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具體措施
2.1 做好小麥播前準備工作
播前準備,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有重要的影響,充分的準備工作是小麥實現優質高產的前提。具體的播前準備工作主要涉及到對小麥種子品種上的選擇、種子的特殊處理、土壤的翻耕等。
在小麥品種的選擇上,考慮到北方天氣和環境的影響,還有不同地區氣候的特殊性,因此在小麥種子選種時,以地方品種作為首選,同時兼顧種子的抗寒性,能有效確保品種的適應性和穩定性。優質小麥還要考慮到小麥品種應該具有強筋的特點,使小麥的優質高產得到保障。
在播前對種子的特殊處理上,考慮到小麥病蟲害的防治,需要在播前進行拌種處理,采用高效低毒的種衣劑來拌種,在缺乏種衣劑的情況下,也可選用混合藥劑代替,根據2‰的比例實施拌種,混合劑通常可選用井岡霉素等。同時,播種時間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控制,過早和過晚都對小麥的成長非常不利,氣溫保持在16℃左右,有利于種子生長發育。
土壤的翻耕能使土地平整,土壤均勻精細,保證對小麥更好地通過根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以及進行良好的呼吸作用。目前,在山東地區,翻耕的方式大都采用機器深耕,充分打破犁底層,使土壤變得深、平、松、軟,對今后施肥、灌溉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2.2 做好合理施肥過程
小麥栽培過程中需要通過合理的施肥確保小麥對土壤肥力的需求,最理想的土壤環境應該保證土壤有機物含量在1%以上,然后土壤間隔度也要控制在60%以內,為了維持酸堿度平衡,土壤中需要保持足夠量的氮磷鉀。小麥的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的養成,主要依賴于小麥地里的灌溉量以及施肥的均勻程度,這就對小麥在施肥過程中的技術和經驗具有較高的要求。
2.3 加強田間管理
在小麥播種完之后,田間管理對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尤為關鍵,要做好田間管理工作,應該進行查苗補缺,達到早治的目的;針對小麥的成長,及時做好除草和防蟲害的工作;加強肥水管理,對水量不足的田塊實行水分補充,滿足小麥在不同時期對肥水的需求;要預防小麥的倒伏,適時進行收割。
3 結語
優質高產小麥栽培技術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就可以實現的,需要堅持以及長期的實踐,尤其是在我國環境惡化的當下,更應該結合科學的栽培技術,使小麥朝著優質高產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崔中偉.小麥栽培技術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6(06):89-90.
[2]李雁鳴,李瑞奇.冬小麥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農業與技術,2015(09):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