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云彤
摘 要:記敘文雖以敘事為主,但事情的主體始終是人,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記敘文的重點。中國的文言作品如恒河沙數,其中寫人的經典作品亦不勝枚舉,為從傳統的作品中汲取精華,擬在分析經典文言作品的基礎上,從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入手,通過分析選取表現人物性格的典型事例、人物描寫及正側結合的運用等方法,掛一漏萬,希望能在習作教學上有所裨益。
關鍵詞:文言文;寫人手法;人物性格
在我們的寫作中,人物在文章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在文章中描摹出一個生動形象的人物會使我們的文章流光溢彩,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是描繪人物基本的方法,在文本中,我們還要學會靈活地運用。文言文似乎離我們的寫作非常遙遠,但是我們的古人就是運用文言文來傳達他們的思想,文言文是古人的作文,其語言的形式變化了,但是寫作的方法還是相似的,所以仔細品讀文言文,能給我們的寫作帶來很多啟示。
一、抓住人物最本質的性格特征
人物是立體的,一個人有很多的性格特征,但是我們的作文篇幅有限,不能將人物的性格全面地展示,面面俱到,其結果往往是點到即止,所以我們可以選取人物最具有特點的性格特征進行重點描摹,使得文章有突出的重點。
如《曹植聰慧》。
原文:曹植年十余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奈何請人?”時鄴銅雀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援筆立就,可觀。太祖甚異之。
譯文:曹植十多歲的時候,就可以背誦《詩經》《論語》及其他詩詞歌賦幾十萬字的文章,善于文章寫作。太祖曹操經常測試他的文章,對曹植說:“你請人代筆寫的吧?”曹植跪下回答:“我的言論是自己的觀點,寫出來就成文章了,您可以當面考我,怎么會請人寫呢?”當時鄴城銅雀臺剛剛建成,曹操讓所有的兒子都到臺上,讓他們以銅雀臺為題寫一篇文章。曹植揮筆馬上就完成了,而且文章很有文采。曹操感到十分驚異。
選文篇幅短小,卻蘊含很多寫作的技巧。題目為《曹植聰慧》,選文便全部描繪曹植的聰慧,并沒有用多余筆墨來寫其他。第一句通過曹植年幼就能背誦《詩經》《論語》等幾十萬字的文章,表現曹植幼時即聰穎非常。接下來圍繞“善屬文”展開,善于寫文章,其后就運用事例表現他的“善”。曹操認為曹植的文章是請人寫的,其背后的意思是文章的水平超越了曹植年齡能寫出的水平。而曹植的“援筆立成”表現寫作的速度之快,“可觀”又體現其擁有一定的寫作水平,二者共同表現曹植“善屬文”,以此體現主題“聰慧”。
上文的例子也告訴我們,寫人必須圍繞主題,所選取的材料也必須是表現此主題的。
二、選取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
我們一旦確定要寫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就要選取典型事例來表現。所謂典型事例,就是這個事件最能反映人物的某個特征。如上文,要表現曹植聰穎,“善屬文”就選取銅雀臺寫賦的事件,曹植小小年紀就能寫出異于常人的文章。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課文中,有一篇叫做《幼時記趣》的文言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目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邱,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神定,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圍繞“趣”字,便選取了三個典型事例——觀蚊如鶴、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以此表現作者幼時的趣味,讓人讀起來有一種新穎又頗有趣味之感。所選取的事例最好是生活中的某些讓人忽略卻又真實存在的片段,這樣讀者讀起來更容易產生共鳴。
圍繞人物的典型特征,抓住生活中最常見的畫面或者生活的瞬間進行細致的刻畫,表現人物形象,體現作者感情,文章會有很強的表現力。
三、有效運用多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我們在表現人物形象時最常用的就是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等方法,如蘇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的《陳涉世家》中,作為農民,陳涉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兩句話很好地反應了當時作為農民的陳勝揭竿而起的勇氣和魄力。這五種方法的確最能表現人物的特征,但是讓我們筆下的人物“立”起來,還要注意將這些方法有機結合起來。
所謂“相由心生”,外貌和人的內心有著緊密的聯系,人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和心理都是相統一的,根據外部環境的刺激,人會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怎樣的心理會對應怎樣的言行舉止。要讓人物立體鮮活,僅僅只停留在一種狀態會使文章較為單調,此時設計事件的沖突,根據事件的變化表現心理狀態、神態、語言、外貌的變化,這樣人物的形象就不再是紙上的平面圖景,而是鮮活的、立于紙上的人物。
在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課本中,有一篇文言文《黔之驢》,這雖然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但這是一篇寓言,運用擬人的手法來寫驢和老虎的故事,我們可以學習柳宗元的描摹手法。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闞,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文章最生動之處就在于隨著老虎對驢的認識不斷地加深,老虎的心理和動作不斷變化,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其間穿插老虎的神態,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如同人一樣飽滿鮮活的老虎形象。
在寫作過程中,圍繞“變”,根據事件的發展、沖突,將心理、動作、語言、神態和外貌有機結合,使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抓住“變”,但是要以“不變”為宗旨,抓住不變的人物性格的本質。這樣,人物的形象才是站立起來的,才是躍然紙上的。
四、運用正面和側面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常言道:“王婆賣瓜,自賣自夸。”可是自賣自夸的效果遠沒有第三者甚至是來自于對手的夸獎效果好,所以運用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就會有“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如《荀巨伯探友》。
原文: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師而還,一郡并獲全。
譯文: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趕上胡賊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對荀巨伯說:“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趕緊離開。”荀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你卻讓我離開,為了茍且偷生而毀掉道義,這難道是我荀巨伯應該做的嗎?”這時胡賊已經到了,問荀巨伯:“大軍到了,整個城都空了,你竟敢獨自留在城中?”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棄他,我寧愿用我的性命換取朋友的性命。”胡賊聽了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這么有仁義的國家。”于是調回外出打仗的軍隊,使整個城都因此獲救。
這篇文章,運用對話來表現荀巨伯的義舉,寧代朋友身死,其后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通過賊“謂”和“還”突出荀巨伯的“義”,栩栩如生,頗具震撼效果。
全方位表現人物,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將單一的形象變得圓潤而富有生氣。
寫出一個立體的人物,一定要確定這個人物的典型特征,并用典型事例來表現,而這樣的典型事例往往是生活中的片段,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再加上各種寫作手法,通過事件沖突來表現人物形象的變化過程,但始終遵循性格穩定性的原則,即始終圍繞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征。文言文其實并不難,只要我們勤學勤讀勤思,相信我們能從文言文中看到很多精彩,也會對我們的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劉勰的《文心雕龍》、曹丕的《典論》和陸機的《文賦》等,其中都有大量的古人對寫作理論的研究,讓我們在古人的文學精粹中獲取文學創作的火花。
參考文獻:
[1]魏杰.文言文閱讀教學的三把金鑰匙[J].北方文學,2010(3).
[2]陳錦才.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訓練[J].寫作,2010(6).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