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摘 要:眾所周知,學校是讀書育人之地,不僅教導學生學習文化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又是語文學科的顯著特點,在開展思想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積極滲透思想教育,那么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應如何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呢?就此共同探討一下。
關鍵詞:初中語文;育人思想;滲透策略
一、初中語文
初中語文是初中階段一門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豐富,涵蓋了聽、說、讀、寫及這幾方面的綜合,同時作為一門語言交流工具,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它是人類溝通的橋梁,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關鍵。由此可見,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顯著特點。
新課改明確指出:“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
度。”而初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承載著德育的重任,初中生的育人思想應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
二、育人思想
這里的育人思想主要是從思想、道德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今天,只有文化成績好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行方面的全面發展。
育人思想不僅在思想品德課程中進行,它還涉及我們日常學習、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初中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為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接下來,我們就共同討論一下,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育人思想。
三、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育人思想的策略
1.充分利用課本教材,通過對重點語句的分析來滲透思想教育
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課本教材都是經過一層層篩選出來的,每篇文章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都有它的閃光點。這就要求教師善于深入教材,并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學會“揣摩與品位”的方法,通過對重點語句的分析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以《黃河頌》為例,在講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顛、澎湃、狂瀾、屏障、哺育”等詞的分析,讓學生體會作者詩歌中澎湃激昂的愛國之情;再以《背影》為例,通過作者與父親之間的對話以及通過對具體細節的描寫,讓學生體會濃厚的親子之情等。
2.感悟作品,通過對重點句、段、篇的閱讀訓練來滲透思想
教育
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水平,僅靠課堂中學到的知識是遠遠滿足不了的,這就要求教師鼓勵學生在課外大量閱讀,并從重點的語句、段落中提煉出滲透在其中的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讀《朝花夕拾》《祝福》《吶喊》等魯迅的作品;在學習《濟南的冬天》一文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閱讀《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來體會作者通過這些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感
情等。
3.創設意境,激發情感,在情境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教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感興趣,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創設相關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滲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以《蘇州園林》為例,在講述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形象、直觀的優勢,先為學生展示關于蘇州園林的相關圖片,并從圖片中引導學生觀察蘇州園林的建筑特色,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再進一步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
之情。
4.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滲透思想教育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初中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都以自我為中心,經常為一些小事和同學鬧別扭、心胸狹窄等現象比比皆是,而課外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擴充,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外實踐活動來滲透思想教育。這樣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集體意識、積極向上的人格等。
如,在學習《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去養老院做志愿者。剛開始可能有的學生會對這些老人有些嫌棄,不愿接近他們,但是通過教師以及服務人員對老人的精心照顧,使他們開始慢慢地去接近這些老人,并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親自體驗,如為養老院的老奶奶梳頭、聽他們講年輕時參加革命的故事等,體會助人為樂的精神,從而使他們尊敬老人、愛戴老
人等。
綜上所述,我們從對課本教材重點語句的分析,進行重點句、段、篇的閱讀訓練、創設情境教學以及在課堂實踐活動中等四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育人教育。當然,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滲透育人教育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摸索和實踐,希望我的論述能為我們的教學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李劍英.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德育在線,2014(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