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才峰
摘 要:從音樂《感恩的心》一直到課本上“烏鴉反哺”的故事,感恩一直是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尤其是在語文這一類具有感化性的課堂上,通過語文課文的分析和感恩榜樣的學習以及他們具體的做法,學生不僅可以在語文課堂上培養一顆感恩的心,還可以在語文課本中學習到如何感恩。但是最重要的就是教師應該如何將感恩教育和知識教育結合在一起,不能讓現代學生因為感恩出現像古代愚孝之類的事情。故而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初中語文中融入感恩教育的經驗。
關鍵詞:初中語文;感恩教育;教育方法
目前,中學生存在感恩缺失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感恩之心,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感恩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了感恩的心之后,再通過教育培養學生感恩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語文教材
語文課本內容設計的主要原則和目的包括兩點:一是為了讓學生正確掌握語文基礎知識,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這兩點是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因此,教師在進行感恩教育時一定要保證完成這兩個教學任務。在語文課本當中,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都在一定程度上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有關內容,這時教師要注意挖掘文章中的豐富涵義,確立知識、技能及價值觀相統一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具備學習技能的基礎上感悟文章內涵及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感悟生活,從而保證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學習冰心詩詞《母親》時,教師可以組織以“母親”為主題的詩詞朗誦會,并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母親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說一說母親為自己做過的令自己感動的事,也可以鼓勵學生給母親寫一首詩,還可以舉辦演講比賽等,從而使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得到更多啟發。
二、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踐行的機會,讓其體會感恩之道
非理性因素在感恩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課堂中要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將學習延伸到實踐中,利用實踐活動強化教學效果。
只要在實踐中,就能將感恩的思想轉化成學生主觀意識。這種主觀意識指的就是學生已經形成的感恩的習慣。有了一顆感恩的心哪怕只是偶爾的一句“謝謝”。感恩教育并不是不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學生的生活中。把單純的說教課堂轉換成實踐課堂,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體會感恩,是感恩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在課堂上多設置一些模擬情境,讓一位學生為另一位學生做一點小事,然后讓被幫助的那個人表達感激,學生在這個游戲中可以體會到被感恩的快樂,由此也開始學會感恩。如果教師只是告訴學生什么是感恩、如何感恩,就太抽象,讓學生無法真正感
受到。
在實踐中要融入感恩教育,就必須注意在行為中多進行鍛煉,教師應該注意到道德思維的養成需要道德主體有較強的道德實踐能力,一旦道德思維與道德行為不一致,那么學生心理上就會懷疑,對原來已經形成的道德思維進行否定。因此,教師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要做好榜樣讓學生學習,同時與家長溝通好,讓家長成為孩子感恩的榜樣。
三、正確把握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的關系
目前,一些教師認為開展感恩教育會影響教學工作的進度,從而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還是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一味地向學生教授課本知識,殊不知,將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不僅不會影響教學工作,反而會提高教學質量,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因此,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協調好德育工作和教學工作的關系,使二者發揮1+1>2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具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懂得抓住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感動自己的地方,并進行深入體會,從而引發學生共鳴,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從而最終實現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和塑造。
例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讀,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還可以提出一些可以思考的問題“如果你是這個小孩,你會不會說出來呢?”然后教師在講解文章內容時,可以一邊講解作者的寫作方法、技巧等基本知識,一邊進行思想內涵講解,對文中每一類人的心理特征進行分析,并結合當今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類似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有了好的榜樣,就可以讓學生學會明辨是非對錯曲直的標準,讓學生成為一個有正氣的人。另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生動表演,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記憶更加深刻。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
義,不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實現學習目標,而且可以解決目前青少年群體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思想道德素質,還可以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國家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德才兼備的人才。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改變觀念,提高對感恩教育的重視程度。
參考文獻:
[1]張文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感恩教育[J].知識窗(教師版),2014(8):38.
[2]王春梅.試論初中語文教學的感恩教育[J].中學語文,2014(36):122-12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