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揚琴演奏是一種全身各部位協調的擊弦運動,其中“緊”與“松”是一對矛盾體,二者的關系并有效地投入到練習直接關系到演奏效果的好壞。本文將從揚琴演奏中“松”與“緊”的辯證關系、揚琴演奏中“松”與“緊”的技術及心理分析、揚琴演奏中如何“松”與“緊”幾個方面進行探索。旨在幫助演奏者確立最佳演奏狀態,獲取力的支持,提高演奏水平。
[關鍵詞]揚琴演奏;“松”與“緊”;交換關系
一、揚琴演奏中“松”與“緊”的辯證關系
揚琴演奏,是“用力”與“放松”的一種擊弦循環過程。彈力正是通過肌肉收縮與放松,共同作用于琴弦的結果。收縮其實是“緊”的代名詞,而放松實際是“弛”的同義語,“一緊一弛”詮釋了擊弦循環的全過程。沒有緊就沒有弛,反之,沒有弛就沒有緊。“用力”與“放松”雖然對立,但不可能獨立存在。所謂“松中有緊,緊中有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都是源于這一道理。“用力”與“放松”兩者之間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辨證關系。
“緊”是指中等程度的張力或持續短收縮的一種機械活動,人類之所以能采取各種的姿態并保持適度的張力狀態,就是由于緊張的緣故。而揚琴演奏中的過度緊張是指人的某些部位由于過度用力變得僵硬,在揚琴演奏中這種過度緊張會與琴之間產生不和諧,使原來自然的重量成為了人為的壓力,演奏出來的聲音就會變得很刺耳。
揚琴演奏中的“松”,是指指、腕、臂及整個身體的松弛調整,是肌肉的放松,是渾身各部位自然協調的一種狀態。揚琴演奏是靠左右手運動進行敲擊,因此在擊弦的過程中不可能處于絕對松弛狀態。
揚琴演奏是人體肌肉活動方式之一,因此肌肉“緊”是必然的,但是不管“緊”或是“松”都要適度。必要的“緊”是應該存在的,但是過了一定量的“緊”就會導致一定的錯誤。相應的,“松”也應該掌握度的規律,過多的“松”就會破壞原來應該有的平衡,過度的“松”好比不加任何限定的自由,這在揚琴演奏中的弊端可想而知。
如此看來,揚琴演奏中的“松”與“緊”是對立統一的,它們兩者既是對立著的兩個事物,又共存于同個統一體之中。它們既是相互沖突、排斥的,又是彼此滲透、制約的。我們不能忽視任何一個方面去研究其中一個,也不能將任何一個方面絕對化。
二、揚琴演奏中“松”與“緊”的技術及心理分析
對于緊張與放松狀態的理解,我認為我們可以結合生活來明晰,這就好比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行走,當你的身體保持在行走的狀態時,你的身心一定是處于一個緊張的狀態,因為是肌肉的緊張帶動了我們的行走,而身姿的保持也是身心保持緊張的一種狀態,若是身心過于放松,我相信我們的行走必然不會好看,甚至會出現磕磕絆絆。那么,在揚琴演奏中道理同樣如此,演奏者在彈奏時身心必定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之中,而全身放松是無法進行演奏的,換言之,我在這里所要強調的“緊”與“松”并非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與此同時在揚琴演奏中,“緊”與“松”往往也是循環交替出現,這樣才衍生出了彈奏的輕重緩急,旋律的此起彼伏。
“松”是揚琴演奏的首要條件,是正確把握其它揚琴演奏技巧的根本。揚琴演奏中的“松”是一種積極的休息狀態,是相對于“緊”而言的,不是絕對的“松”。如果不“松”,演奏中身體各部位就會很僵硬,關節也暗中用力,力量就無法集中到琴鍵頭上,自然就不會有流暢的演奏效果,嚴重時還會導致斷弦,發音生硬或虛無縹緲,無法演奏,不等演奏完力量就用完了,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肩、臂、手腕等酸痛,以至于形成肌肉勞損。所以,演奏中的“松”,就是瞬間用力與及時放松的頻繁交替,控制好相對的“松”才是揚琴演奏的最佳狀態。
一張一弛的動作交替加上各種變形就成為了演奏技法,完全處于理論上的絕對松弛便不可能完成動作的轉換,而我們要做的,正是在這種松緊交替的演奏狀態基礎上,如何保證不過多的受到“緊”因素的影響。
揚琴演奏中的“緊”與“松”,是每一位揚琴演奏者都需要去清晰認識與面對的“門檻”,這兩種情緒看似對立,卻又需要將其融合到揚琴演奏之中,那么如何做就是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對于很多教育者而言,無論是技術性的訓練,還是音樂性的培養,都能夠通過一些具象的手段去訓練與實現。
其實克服這些因素的方法也很簡單,對于技術上的不自信問題,演奏者就需要加強自身的技術訓練,避免因為技術上的不熟練影響到演奏者心理情緒。因此,就需要演奏者在技術上不斷加強訓練,通過技術來掌控好自身的“緊”與“松”的心理情緒,讓揚琴演奏呈現更好的效果。比如說,演奏者針對自己的指、腕、肘、肩等演奏部位進行加強訓練。老師在教學中會要求學習者保持手型,其目的就是希望學習者能夠在科學的手型下保持手指在相對“緊”與“松”的狀態中完成敲擊琴鍵的動作,否則手指都無法掌控的話,又如何能夠彈好揚琴。而手腕就需要保持一種彈性的狀態自然穩定地隨著手臂的運動帶動手指進行彈奏,那么手腕也需要保持一種相對“松”的狀態,進而肘、肩的道理同樣如此,只有演奏部位都能夠在相對“緊”與“松”的狀態下,揚琴彈奏才能夠順暢進行。那么具體到針對性練習的時候,通過有針對性地訓練幫助自己理解“緊”與“松”的交替與狀態。
參考文獻:
[1]劉達章:《揚琴演奏藝術》[M].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年9月,北京第1版 .
[2]吳順章:論揚琴演奏中力的運籌、釋放、流動[J].中國音樂,2002年3月.
作者簡介:郭那那(1992-),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音樂,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