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邦
[摘 要]創設有效的、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要正確認識教學情境,不要把它當成課堂的“裝飾品”,而是要在教學情境的“思考性”上多琢磨琢磨,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在課堂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而引導的方法之一就是創設情境。根據教學我了解到小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動態、新奇”的事物,所以我認為小學數學課堂適合創設生動直觀的情境。只有把數學的自身特點與學生的心理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導入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導入能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才能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激發聯想,激勵探究。例如:為了讓學生充分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誰買的便宜”一課時,結合內容,創設情景,讓學生親身經歷買賣過程,我讓每個小組都用“錢”去買不同“超市”的同一商品,當然兩家“超市”的標價是不同的,到底哪家的便宜,學生要在“買的”過程中計算出商品的單價才能比較,而在計算的過程學生又討論了算法。這樣通過精心構思,巧妙而有效的導入,能使學生聚焦課堂,并能引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學習,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所以設計出好的導入方式,是為課堂教學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其實,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巧設游戲導入、媒體導入、實踐操作導入等等。在教育教學知識引入時過,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的任務,具體的教學內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靈活多變地加以運用,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導入”的巨大作用,激發求知欲,喚起學生積極思維,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堂課之中。
情境創設強調實踐性,培養應用意識。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在操作活動中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獲得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數學技能。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學習有用的數學,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要求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教師要設法讓學生的所學能夠在生活中加以運用。這就要求我們要做有心人,在教學完相應的知識以后,通過創設情景,為學生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聯系日常生活加以運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如在教學《角的認識》一課時,我讓學生先觀察紅領巾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由角構成的實物,讓學生通過感知實物,初步獲得角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摸一摸、畫一畫,觀察、發現、探索角的特征。最后,讓學生說說周圍哪些事物的角。學生就加深了認識,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了。如學習《米、厘米的認識》后,組織了學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學生自己身高有多少?等活動,創設生活情境,體會數學的作用,培養學生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服務于現實生活的意識,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情境創設要貫穿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的過程,包括情感系統和認知系統兩方面的信息傳遞,在教法要誘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堅定的學習意志、不斷增強的學習自信心等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即是學習的動力又是學習的結果,不僅對學生當下的學習產生作用,甚至還會影響其今后人生。因此,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體現情景創設應貫穿于常態課堂教學中,在學習過程中創設的情境要隨時隨地存在的數學知識上,使整個課堂教學的教學內容生活化,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生活素材與整個課堂教學的自然結合,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愛學習,愛數學,并培養了學生用自己的思維和知識去解決和完善,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操作情境創設。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在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聯系起著兩方面的作用,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創造、聰明的工具,變成思維工具和鏡子。”小學生的思維的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際操作活動具有很強的直觀性,它要求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對技能知識內化起了很大作用。為此,我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動的特點,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自己進行實驗,在實驗中去探索、發現。既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例如教學《11-20各數的組成與讀寫》時,我在課前已經為每位學生準備了20根小棒。讓學生利用這些小棒來探索20以內數的組成。同時人手一個計數器學具,在認識計數器后根據小棒的擺法,通過自己動手在計數器上播出11、16、19、20等數。大家積極探索、交流方法與想法。在這擺小棒、撥算珠的過程中,學生人人動手,各個動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真正做到愛學、樂學。
故事情境創設。愛聽故事是每個人兒童時期最大的天性。故事中有生動的情節、豐富的情感,寓知識于故事之中,不僅吸引學生,也符合學生形象記憶的特點,讓學生在充滿童真、童趣的奇妙世界中探索數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的欲望。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畫面所反映的情境編成簡短的故事,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加課堂教學的樂趣,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例如,我在上《有關0的加減法》的一課中,我首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一天,猴媽媽有事外出,它給三個孩子各準備了3個桃,并對它們說:“孩子們,今天媽媽有事外出,每人三個桃是為你們準備的午餐和晚餐。”小猴們一聽,可高興了。中午老大吃了1個桃,老二吃了兩個桃,而老三呢,一口氣就吃了3個桃,小朋友們猜猜看,它們晚上各吃幾個桃”?學生們積極思考后,大多會自豪的回答出老大吃2個,老二吃1個,而老三吃0個。從而引出了來本節課的課題。本節課以生動有趣的故事導入,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生活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如果學習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小學生很多時候面對的只能是一串串的枯燥數字、無窮無盡的抽象形式,等待他們的仿佛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符號。學生很容易對數學失去興趣,從而越來越不愿意學習數學。《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例如在教學《認識10以內的數》的這一單元時,我多采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在教學《1-5各數的認識》時,我采用了小朋友慶祝即將來臨的教師節的場面,讓他們從圖中觀察并數出各種人或事物的數量。學生對教師節都很熟悉也感興趣,就興趣十足的數了起來。課中我還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他們七嘴八舌的說了許多。再如在教學《認識幾和第幾》時,我創設了放學排路隊的生活情境,即能讓學生很好的認識幾和第幾又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每個人都能有話說。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挖掘學生身邊有價值的數學事實。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找數學、想數學,真切的感受到生活中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自然地把學生帶入了生活的空間,進而幫助理解數學知識。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的創設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在新標準新理念的指導下,因地制宜,精心設計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讓情景創設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只有在課堂上教師為學生的積極思維創設了良好的情境,而且還將它貫穿在整個教學中,使教學過程對學生注意力始終有一種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只有學生自己的主動學習才能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全面育人的質量。
創設有效的、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并不是每一節課都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不能過于的追求教學情境的創設,一些缺乏真實性,只追求形式化教學情境是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教學情境,不要把它當成課堂的“裝飾品”,而是要在教學情境的“思考性”上多琢磨琢磨,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