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錫昌
摘 要:初中語文教師的身份定位的自我標準:以身作則、良師益友、有教無類、誨人不倦。對于教師這個角色,有一些切身體會。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師;自我標準;角色;分析
首先,我先分析一下自己的角色。從邁入校園到此時此刻,我一直秉承自己上述原則教書育人,在這個角色上,我總是很小心地行進,不敢偏移方向。
為什么要說以身作則,這是給自己一個警示,同時也希望自己的行為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語文是一門彌漫著書香的課程,我經(jīng)常告訴我的學生,學語文不要僅限于課本知識,課本知識只是為我們提供學習最基本的條件,要想讓自己學富五車,得多看
勤練。
我要求學生每天抽出15分鐘時間去閱讀任何有益的文字。散文也好、經(jīng)典小說也罷,只要自己喜歡都可以看。等到上課的時候,我會抽出部分時間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并討論。當然,在這件事情上,我也會和學生一樣。我每天也會看一些書籍,我認為有意思、有思想的文章,會和學生分享我的心得。這樣的行為可以促使我和學生一同進步,同時也起到了教師對學生最基本的榜樣作用。
教師在教學上成功,還必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教師是一種身份,但這個身份并不能阻止教師和學生愉快地溝通。為了促進學生學習進步,我希望我和我的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朋友,不能說無話不談,但期望能讓學生相信我,和我聊天。在學生面前,老師的任何一舉一動對于學生來講都是有影響力的。與學生相處,讓他們可以體會到老師帶給他們的親切感。在他們的生活里,他們多多少少會受到我的影響,也用相同的方式對待別人。
和學生成為益友并不是難事,學生的另一種身份是一個孩子。雖說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成型,但是他們內(nèi)心純潔、善良,他們心底也會架起一個天平,孰好孰壞自會感知。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可以把自己的姿態(tài)適當放到和學生平行的位置,有益于學生對教師的認可。
教師作為孩子的領(lǐng)導者,一定要做到有教無類。不管是什么身份,什么底層人士,大家都是平等的。一日為師,終身授學。在學校里,會有一種淺顯的現(xiàn)象,教師喜歡優(yōu)異生。老師要擺正這種思想,每一個學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沒有家長會嫌棄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的聰明是與生俱來的,教師要學會用自己的方式了解學生,逐步按照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教師方法正確,學生才會從中
受益。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不斷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這在教學里是關(guān)鍵性的一步。思維訓練對于學生的任何學科都有幫助。語文教學是需要情感的。它沒有固定的答案,不脫離大意,情感正確都是語文的表達方式。教師有教無類和思維訓練對學生是必要條件。
每個學生接受信息的快慢不是同步的。教師要做到誨人不倦,諄諄善誘地教導,這種教育方式帶給學生的是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的耐心會讓學生敢于向教師提問。學生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在心理上就會有一些變動,他們其實很渴望對知識有主動權(quán),在學習上受阻,學生能想到的就是請求教師的幫助。當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切記不要使用苛刻的語言,讓孩子在心理上感受到被嫌棄。例如,剛剛講過的知識點,你怎么還是不會。或者你上課是不是又不認真聽講了?等質(zhì)問性的語言,都會造成學生對課程的厭煩和對老師的不信任,這對之后的教學有害無利。
教師在課堂上要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知識的傳遞在課堂上效率是最佳的。學習氛圍凝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難以調(diào)動。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調(diào)動課堂氛圍,這樣有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另一種就是學生充分自主學習。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應有的快樂和融洽。
語文課文很多內(nèi)容都需要情境,愉快的教學氛圍,能讓學生盡快融入課文內(nèi)容中,用心靈去和主人公對話。這樣的切身體會,不需要刻意的教學,學生就能自己理解到文章的精華。
作為教師就要履行教師的職責。孩子們的單純、善良是我們在教學中最應該感激的。語文教師原本就是智慧的化身,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韻味中成長,這種美好原本就是我們教師應該傳遞的。
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會培養(yǎng)出高情商的學生。中國語言的博大精深,是需要我們這樣的角色進行傳遞和延續(xù)的。我感激我這些年的教育經(jīng)歷,如果說我是孩子們的培育者,那孩子們就是我的學習者。學生身上有很多我們成年人無法擁有的品質(zhì),在孩子的眼神里,我們看到的都是簡單和純真。教師應該感謝孩子為我們提供的這樣純潔的圣地,在這里我們可以靜心辦公,認真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既然站到這個位置上,也接受了教師的身份,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發(fā)揮好作用,推動教育事業(yè)的優(yōu)質(zhì)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孫春成.語文立體化教學藝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4.
[2]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