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冰
在目前的中學美術教學中一直存在著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線索不清晰、教學范例不典型等問題,不僅影響了中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運用,也造成了中學美術教學的不嚴謹。這里面既有教材內容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教學方法的原因,但筆者認為美術教師本身對于美術教材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實際運用的不準確、不用心也是重要的因素,要解決此問題,美術教師應做到對教材的能“入”善“出”。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之一,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資源,美術教師應對教材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在教學前自身應當仔細研讀教材,把握自己的教學方向、教學思路與大致的教學內容,做到“能入”。“能入”分為兩點:
其一是對教材及整個教學過程要持有用心、負責的態度。美術作為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很多知識和技法不能以書面的形式呈現在教材當中,導致許多教師往往會視教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因此忽略了教材對于美術教學的重要性,這在筆者看來是不合理的。美術教材雖然無法很好地呈現一個完整的美術世界,但卻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鑰匙,其中包含了中學生應當掌握的必要的美術知識,其中的插圖也是學生應當了解或輔助學生理解而用的,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教學思路和大致的教學過程。因此,美術教師應當用心、靜心研讀教材,感悟教材,以其作為教學大綱來完善自己的教學計劃。
其二是對教材的充分掌握。現今大多數美術教材的篇幅均不大,尤其是文字內容較少,對于學生獨立閱讀和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信息是比較困難的。這就需要美術教師首先對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感悟,找出教材的要點,把握好教材每章之間的邏輯關系和內容聯系。不僅如此,由于中學教學是一個具有連貫性的教學過程,教師在掌握好當前學期所使用教材的重點之后,還應當對于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有充分的了解,知曉學生在各年級各學期已經掌握和應當掌握的知識和技法,這樣才能理清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教學重點,然后根據自身的教學側重點尋找相關的課外內容進行補充,制定好自己完整的教學方案。
而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美術作為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若以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就既不能讓學生欣賞、感受到各類型的美術作品,也不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因此,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應當跳出課本,以較為宏觀的角度和理性科學的思維來看待美術,引導學生從眾多作品中感知情感,體悟生活,從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提高創新素質,做到“善出”。
要做到“善出”,首先美術教師自身要有足夠的美術功底和知識儲備,對著名的畫作、各流派的表現手法等都應了然于胸,并且對其應有自身的理解,這就要求美術教師不僅僅對美術教材相當熟悉,更應在教師的身份之外把自身當做獨立的美術工作者,督促自己不斷學習各方面的美術知識,同時不斷地創作自己的作品,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自己對美術的領悟,然后才能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掌握欣賞美、理解美的能力。
其次,“善出”就是要走出課堂的范圍,走進生活,讓生活成為課堂的一部分。生活既是藝術的源泉,也是教育的目的。贊科夫說過:“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也就開闊了。”每幅作品中的形狀、色彩都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容易讓學生形成感性的情感體驗,教師可抓住這種特質,在欣賞作品時結合生活中的情景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懂得優秀的美術作品并不僅僅是一幅構圖恰當、色彩均衡的畫面,而是包含了作者在創作時所投入的情感的一個生活場景或心理寫照。這樣,學生自己在創作時也會有意識地投入感情去創作,去表達,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既豐富了學生內心的情感世界,也提升了審美情趣,更提供了一種別樣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不僅如此,“善出”更是要跳出美術的范圍,理解美術這門課程對于中學生的意義。美術教育絕不僅僅是為了培養藝術生而存在的,也不只是單單地傳授創作畫作的技巧,而是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鍛煉他們的創造力、想象力,在具備基本的美術知識的同時,促進中學生素質教育與人文精神的提升,并為人格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站在這個角度上,教師才能通過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育目標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教學內容上更懂得取舍,對于教學重點也能有細致的劃分。也正是這樣,教師才能夠對美術的課堂教學、課后作業有一個精準的定位,懂得如何才能讓學生知曉美術教學的意義,也能夠從根本上審視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恰當。像這樣跳出美術,俯視美術,是美術教師需要經常做,經常總結的。
總之,美術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美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靜心深入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總結出教材中的重點要點,掌握教材之間的邏輯聯系;還要跳出教材,引導學生在眾多優秀美術作品中體悟情感,學會用美術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更應跳出美術,站在生活的角度上審視美術教育,反思自己的課堂和教學理念,為自己的教學找到準確的定位。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教會學生如何感受藝術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