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光玉
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教育事業越來越重視,“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語文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通過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形成正確看待問題的思想理念,從而獲取各方面能力的長足發展。以基于生本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為題,一起進行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生本理念;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探究
一、當前高中語文閱讀教育的現狀
1.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
現如今大部分的語文教師還是受之前應試教育根深蒂固的影響,使高中閱讀無論是在課堂組織上還是教師備課中都是采用傳統的“五步走”方法,即:作者背景介紹、全文分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形象分析等。而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模式,這樣非常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展,一方面阻礙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限制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學智慧培養出的是“考試機器”或是只會背誦的“機器人”,沒有讓學生充分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學生今后的發展,使學生缺失對語文閱讀的學習興趣。
2.沒有充分體現“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語文閱讀課程都是按照教師的備課思路來進行課堂教學的,這樣的課堂學習模式不利于學生合理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達不到培養學生的標準。若教師還是按照應試教育模式下死板單一的“填鴨式”進行教學,不僅會使學生失去對語文閱讀原有的興趣,而且還會導致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相互脫離,造成難以挽回的局面。而有的教師沒有給學生樹立較好的榜樣,在學生的思想中教師的威嚴是不可侵犯的,因此有時學生有意見也不敢發表出來,久而久之會使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養成,限制了學生自由想象的空間。所以教師要想改變這一局面,就要始終堅持新課改提倡的“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二、生本理念下高中閱讀教學的策略分析
1.重點突出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高度重視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有關要求,引導學生在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形成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始終堅持以生為本進行教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高中語文閱讀課中,教師要堅持貫徹此基本原則,從而加強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指導,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古詩一首時,一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中心內容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此時教師可以適當運用講授作者的創作背景等知識作為鋪墊,引導學生一步步對本篇課文產生學習興趣,而后幫助學生對古詩詞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從而做到理解本節課所講授的中心內容,學會合理運用古詩詞。
2.創設情境式教學模式
創設情境式教學是新課標提出的創新性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閱讀課中使用情境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使他們能夠進一步感受到課文的魅力所在。教師要積極對學生進行情境創設,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閱讀教學,使重難點在情境教學法中變得更容易理解,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授現代文時,教師先對本節課進行情境創設,從而幫助學生再現課本中的故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而后讓學生提出對本節課的問題,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本篇課文,在閱讀中找到問題的答案,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僅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3.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首先,教師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或尋找新的突破口,逐步探索出符合當今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式,而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以運用,進行不斷的總結和反思。其次,教師還要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帶入語文閱讀的課堂中來,一方面可以給學生帶來新奇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給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榜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質量。最后,教師要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較好地進行銜接,在講授過程中要努力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從而給學生營造出較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積極學習的主動性。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一旦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后,必定會刻苦鉆研,其學習效率不言而喻。
綜上所述,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至關重要的,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語文閱讀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提升教師今后的教學質量,以此來促進學生閱讀效率的提高。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的教育,重視學生的閱讀質量,發揮主觀能動性,最終使學生向綜合性素質人才邁進。
參考文獻:
[1]賁春秀.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基于生本理念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33):70.
[2]李杭媛.高中語文翻轉課堂教學實踐初探:以“中國現當代小說經典閱讀”課教學實踐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2):104-111.
[3]楊德華.新理念孕育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9):43-44.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