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棟
一提到程序,人們就想到了計算機,在潛意識中程序思維是程序員思維模式。其實我們不應當僅限某一類人群,作為教師,在教學中要介入程序思維,體驗程序思維過程,注重程序思維的培養。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程序思維與學科應用談幾點看法。
一、調整學科章節和其他學科進度同步
計算機學科主要是培養學生信息方面的素養,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及邏輯思維等。從上學開始已經注重這方面的培養,但個人感覺信息技術教材在編寫上不夠系統,目前,小學階段還可以,開設了LOGO語言等,注意了學生各種思維培養和開發;到了初中階段,教材編寫上,程序語言延續培養方面出現了斷條現象,根本就沒有程序方面的內容,再加之中考不考等原因,極易被忽視,程序思維的培養成了一句空話;到了高中階段有會考,增加了VB、C語言部分,又重新開始對程序思維的鍛煉。這種斷斷續續的方式不利于任何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我從本位出發,在盡可能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下,適當調節一下知識學習的順序,將本學科章節做一下調整,爭取和相關聯的學科在學習時間上同步。比如,等到學生學習用方程解應用題時,再適當增加幾節程序語言方面課時,學習簡單的結構,結合數學教材中的內容,用程序的運行思維來分析、歸納,嘗試用計算機來解決問題,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程序思維,使程序的思維和學科思維融為一體,沒有機會也要創造機會。
二、善于挖掘各科知識點與本學科聯系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本學科與各學科的關系,注重尋找學科間的關聯,盡可以使學科間相互促進。在學習中遇到難題,可以找信息技術學科來幫助解決,比如在高中數學教材中當講到流程圖的時候,可以要求信息技術老師適當增加關于算法、程序結構方面的語言課,輔助學生消化理解知識難點。眾所周知,在高考中就有一道五分的關于程序方面的數學單選題。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思考,不可單打獨斗,在學科的聯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知道的各種思維模式有很多,比如,創造性思維、線性和非線性思維、靜態和動態思維。這些思維要想和學科相結合,不是容易的事,因為各自的學科有自己的特點,有的很容易植入,有的是要教師做出大量思考、設計后才能有效地融入學科中,最終做到學科和程序思維的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不能盲目追求成績,急功近利往往不得法,忽略了學生最重要的思維的培養,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思維訓練要尋求科學思維,結合學科知識特點,操作要切實可行,思維訓練遵循科學原理、思維規律,提高學生的智商,思維過程是一個思考問題—處理問題—總結問題的過程。
三、學科教學中大膽引入程序思維
人們在學習中受長時間思維模式固化影響,習慣于從簡單開始,逐步隨著學習的深入,面臨新問題的解決。習慣于思維由簡到難,總是在探索中前進,總是感覺這樣比較符合常理,所有問題好像都不是什么大的問題,順其自然就能解決,根本不用動腦或絞盡腦汁的思考便會迎刃而解。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造成思維僵化。程序思維可以簡單理解為分解性思維,當問題期待解決的時候,會根據自己所具有的知識和經驗,往往將問題分解開來,分成幾部分,分步來做,分頭攻破,過程中有時看起來類似重復性強,但這種做法確實有效,能把難題變得簡單化。
比如,在信息技術學科的Excel教學中,對于一個初學者來說,想要學習“分類匯總”這項,常規是執行格式菜單下這個命令,然后,在字段、方式、項中進行操作。實際教學中會看到,有很多學生掌握不好,總是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果我們用程序思維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先要想為什么要進行這個操作,這種操作的意義是什么,最終要達到什么效果,我們可以先學習“排序”,達到分類的效果;再學習“函數”或算式的運算,達到顯示數值的效果;最后再學習“分類匯總”,這樣將問題分解,告訴學生這是幾個命令集合在一起的。總結起來就是先分析一下結果,推導這個結果的原因,再從原因開始做,最后得出結果。
各學科結合自己的特點,都可以應用程序思維來解決問題,盡管學科不同,但我們處理問題的過程一樣。我們初涉某個領域感覺啥都簡單,經歷后覺得還需要不斷探索,凡事不是好玩的,到哪一天真的愿望實現了,感覺不過如此,又回到簡單。就這樣簡單—復雜—簡單,接下來又回到了復雜,在周而復始中漸行。只要我們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時刻有這種程序思維訓練意識,就能在這樣看似重復的操作中完成程序思維的培養。
追求學科思維指導下的學科思維方式,伴隨知識的學習不斷促進,完成了一次思維能力的超越。作為學生來講,這只是一個萬里長征的開始,更多的學習是在后面,擁有開放、發散、靈敏的思維,比什么都要強。
在教學中還需不斷采用多種方式,變換另一種思考模式,突破自己的常規思維,做持之以恒程序思維與學科關聯的研究。我們所達到的要求不僅是培養出知識型學者,更重要的是做思維的強者。
編輯 趙 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