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斌
摘 要:論述歷史地圖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歷史地圖的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歷史地圖;動態性;古今地名
學習歷史,首先要明確空間概念,而歷史地圖是形成空間概念的主要工具,翻開每冊歷史課本,都有很多的歷史地圖,這些地圖是經過認真、慎重研究后插入的。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從質量上都是課本的有益補充,這些歷史地圖一方面能增強教師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能獲得更為宏觀和整體的認識。特別是文綜考試以來,歷史和地理學科之間滲透穿插不斷加強,這一趨勢提醒我們,要重視中學課本歷史地圖的挖掘,要培養分析、比較地圖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進而培養跨學科的綜合能力,鑒于歷史地圖的重要性,我在下面的內容中提出了看歷史地圖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學生應具備一些必要的地理知識,為歷史地圖解讀奠定基礎
就這點而言,應該是地理學科老師的責任,但是歷史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加以強調,引起學生的重視,比如說在中國歷史中:我們經常提到西部大開發、振興老東北工業基地、促進環渤海灣地區的經濟發展。這里面你如果不知道東北、西部所包含的省份,那么其他的內容也就無從談起。另外,在中國古代史中,我們提到一些北部和南部的少數民族,如果你對地理的大概范圍不熟悉的話,你便分不清哪些是南方的民族,哪些是北方的民族。還有就是對中國的一些河流位置要耳熟能詳,如果混淆的話將會給我們解題帶來一定的困難,比如說隋朝的大運河連結五大水系,分別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其中邗溝連結的是長江和淮河,你一旦具備這些地理知識,那么你對掌握的內容必然清清楚楚。(世界歷史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里不再贅述)
二、在歷史地圖的教學中,應注意古今地名的對照
就這點而言,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最為明顯。了解歷史地名的變化,并注意指導學生記憶重要的歷史地名的古今對照,它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位置,特別是歷史地名不斷演變,學生搞不清,甚至混淆,這就要求老師加以必要的說明,如:南京、京師等,清朝時改為江寧府,辛亥革命時稱為南京,1927年南京政府遷都于此,正式命名為南京。又如:臺灣,三國時稱為夷洲,隋唐時稱為流求,元朝時稱為琉球,明朝時稱為小琉球,明末后稱為臺灣。
三、在歷史教學中,應注意歷史地圖的動態性
所謂動態性,就是事物具有的運動變化的屬性。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具體的歷史事件總是發生在一定具體的環境中,但是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歷史事件發展成為行動軌跡,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分析歷史地圖時,要對前后相類似的地圖進行比較,概括出其中共同點和不同點加深對本段歷史的掌握,如:《春秋大國爭霸》和《戰國兼并形勢》這兩幅圖的比較,我們得出:晉宋魯這三個諸侯國在戰國時滅亡了,而戰國時期又增加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另外白狄、赤狄、北戎、山戎在戰國時期消亡了,匈奴、東胡兩個少數民族在戰國開始形成。又如: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俄國趁火打劫,割占中國150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僅從書中的表格來記憶,當時可以記住,但是時間久了容易混淆,如果結合《俄國侵占中國北方領土示意圖》來記憶,則記憶較深刻,不易忘記。
四、在歷史地圖教學中,應該培養閱讀理解分析歷史地圖的能力
歷史地圖僅從表面上分析得出的結論是膚淺的,如果對歷史地圖進一步分析,便可知道隱藏在歷史地圖中的那些深層次的本質的內容,老師在講歷史地圖時,一定要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地圖的能力,如:通過《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的分析,我們了解到英國進攻主要集中我國的東南沿海,分析一下便知,英國是海上強國,從海上入侵,便于自己發揮優勢。又如:我們看了《隋唐時期手工業分布和大都會》這幅圖,對當時揚州的經濟地位超過長安,洛陽有了較深刻的了解,分析得知原因有三:(1)揚州地理位置重要,是交通的樞紐。(2)揚州手工業發達。(3)與江南經濟發展有很大的聯系。
五、直接或間接使用教科書的地圖和手工地圖
一般的情況是學校的學生基礎較好,自學能力強的可以直接利用書中的地圖,有的學校學生基礎薄弱的,上課時注意力不夠集中,我們可以用手工制作的地圖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如:《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我們用電腦課件來制作地圖,分別用黃線和紅線進行表示英軍的兩次入侵路線,并對兩次入侵的路線所經過的地點進行比較,加深對本段內容的掌握。各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必整齊劃一。
六、注意展示地圖的時間
不管你選擇哪一種地圖,只要時間恰當,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展示的時間過早,易分散學生的聽課注意力,展示的時間過遲,會使學生對該項內容產生厭惡。最好是邊指圖邊講,使歷史地圖和歷史課本的內容融為一體。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通過加強歷史地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提高學科能力,以適應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
參考文獻:
王劍英.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J].課程·教材·教法,1985(2).
編輯 溫雪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