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8月24日文章,原題:在中國,新聞“懂你”——用戶看不夠在中國,盡管網上的新聞受到政府嚴格審查,但這并未減弱手機用戶對網上新聞的強烈渴求。一些應用軟件正使用新的算法搜尋數以萬計的內容來源,篩選新聞并向用戶進行個性化推薦。這是中國增長最快的移動現象,引發一場全行業爭奪用戶刷屏時間的大戰。
39歲的楊東(音),是南方城市深圳的工程承包商。他每天要花一兩個小時看“今日頭條”上的體育、財經和科技新聞。那些文章是軟件運營商的深度學習計算機通過分析他的閱讀習慣而為他定制的。楊先生所使用的這款軟件已積累1.2億活躍用戶,用戶平均每天花在這款App上的時間超過70分鐘。
6月,從手機用戶花在網上內容的累計時間看,新聞App有最高的同比增長率。移動互聯網數據服務供應商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72.7%的增長率擊敗了另外兩個增長最快的門類——網上旅游和移動視頻。此類需求引起了激烈競爭,互聯網巨頭如騰訊和百度等新聞門戶網站全都投入巨資引進機器學習體系,根據成千上萬的數據點推送個性化內容。這些數據點包括用戶的位置、智能手機品牌、瀏覽歷史和花在每篇文章上的時間。
但在中國,App所推送的新聞看起來與谷歌呈現的新聞大不一樣。首先,新聞的定義在中國要寬泛得多。這些新聞App聚合的內容不僅來自傳統的新聞機構,還有來自視頻網站、視頻直播以及社交媒體等。這些App通過提供海量的個性化內容,讓用戶盡可能久地停留。而這與美國的傳統媒體與臉譜和谷歌等企業之間的競爭差別并不大,但在中國的網上新聞業,人工智能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傳統媒體的衰落、嚴格的審查及對許多外國新聞源的禁止,意味著這些App不得不四處搜羅內容,而這方面機器做起來要比人更好,也更有效率。而在美國,新聞聚合大都來自主流媒體。▲
(作者袁莉[音],向陽譯)
環球時報2017-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