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生艷
摘 要:高中生在語文學習中流行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由此可見,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不但沒有興趣,而且還很畏懼。要解決這個問題,確實需要耐心和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要了解學生怕文言文的根源。年代久遠,生字詞多,詞義難辨,句式復雜,大多篇目要求背誦等,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學生對文言文毫無興趣可言。其次,針對以上問題,結合新課標要求,明確教師該教什么怎么教,學生該學什么怎么學。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閱讀;方法;教學;反思
文言文知識點在高中語文知識結構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從分值來看,它在150分的總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語文復習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高考文言文閱讀的選材特點:①選材穩定,均為人物傳記。傳主或忠誠機敏,或剛直敢言,或修身愛民,或厚德善政,多為忠誠良將或賢士孝子;②來源比較廣泛,均為歷代史書,偏重于“二十四史”。
文言文試題的訓練似乎很費時且見效慢或效果不明顯,而且多數學生都不喜歡學習文言文,覺得枯燥無趣。那么該如何做有效的復習和訓練呢?只有通過學習他人的教學思路、方法和自己的思考、探索,來慢慢摸索、實踐、反思、積累。
本文主要就自己在高三復習中對文言文這個專題復習時所遇到的問題及采取的探索式的方法來談談個人的感想。
一、讀,是開啟文言大門的鑰匙
從人的認知規律的角度看,我們對事物的認識要經過感性認識、知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三個階段。感性認識是人腦對事物的感覺、知覺形成表象,這是我們認識新事物的基礎,只有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知性的分析、理解才有意義。所以,我們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先采用“讀”的手段,讓學生在腦子中先形成對文章的感性認識,從整體上對課文有了一定的把握。這級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便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葉圣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說“閱讀總得讀。出聲念誦固然是讀,不出聲默讀也是讀,乃至口舌絕不運動,只用眼睛在紙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謂目治,也是讀。”文言斷句對于理解文義很重要,句子如果斷得不對,就會理解錯誤,在教學時,對于容易弄錯停頓的句子,教師要特別提示。文言文中,語氣詞比現代漢語多,文言語氣比較豐富,學生常常把握不準,揣摩不透,所以,教師要作示范朗讀,并讓學生模仿。
“讀”就是朗讀課文。誦讀的方式多樣,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大聲齊讀、分小組讀、個人讀、分角色讀交替進行,培養語感并解決生字難字,讓學生在最短時間內記住相關內容。我國古代教學就非常重視朗讀,從一些名句中可見一斑,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等等。姚鼐的“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之自悟;若但然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即為一證。但在我們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忽視了誦讀,只注重理解,這是造成學生文言文語感差的直接原因。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讀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所以在初次接觸一篇文言文時可以讓學生試讀,文言文朗讀雖然存在困難,字少意深,音單義廣,句法簡奧,語焉不詳,但往往朗讀之后學生更容易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讀,是開啟文言大門的鑰匙,離開了讀,學習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樓閣。教師必須對學生文言的誦讀進行監督、指導。要明確停頓、重讀、語氣、語調、情感等,必要時可作示范朗讀,適當點撥。
二、緊貼教材、回歸文本
學生對知識點有了一個系統的宏觀上的掌握后再回歸教材,把理論性的知識點揉進實實在在的文本里。
第一輪復習一定要慢,要踏踏實實地把教材里的文言知識點過一遍。其實高考對文言文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考察,教材里都能找到相應的知識點。大綱要求考察120個實詞、18個虛詞,從數量來看并不多,關鍵在于如何靈活有效地記住,我認為還是得通過課文,通過實實在在的語境、句子,有機整體的去記憶,而非獨立、機械地記憶。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時間關系不可能再把文章從頭到尾翻譯一遍,且也沒有這個必要。我按教材編寫的順序,從第一冊復習起,我以一個單元的內容為“點”,以每一冊的內容為“線”,以實題演練為“軸”,建立起立體的復習坐標,講練結合,整散相濟。
因而,思考四個問題:第一、本文講了一個什么內容?第二、本文有哪些重要的實詞極其含義?第三、本文有哪些虛詞及其含義和用法?第四、找出本文的特殊文言句式,并判斷它是何種句式。在學生做好這些自主復習工作之后,老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重點的分析講解。
三、系統梳理、歸納總結
結合高考復習資料,按小專題的形式對考點逐個復習。
我安排的小專題順序是這樣的:
(1)18個虛詞,虛詞推斷。
(2)詞類活用,實詞推斷。
(3)文言句式。
(4)翻譯的方法準則。
(5)文化常識。
這個環節我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時間花在18個虛詞上,每節課講1~2個虛詞,課后再加以配套的習題,對虛詞的復習自認為很扎實。但是,從整體的時間布局來看,我覺得這個環節的時間可以再縮減一點,以便為之后的文言文綜合實題訓練留出更多的時間。
這個環節有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考點有一個清楚的框架,知道高考考什么,有哪些知識點,該復習什么,即有了個目標和方向。
四、試題演練、注意要點
走進教材后,再從教材里走出來,若進去時是頭腦空空,那么出來時腦袋里應該要裝有東西了。這個環節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通過試題演練,來運用消化所學知識。最好是在課堂上進行定時訓練。根據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忘性非常大,有些詞的含義講過多遍也記不住,怎么解決這個問題?重復!記憶需要理解加重復,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我以為,可以采取這樣的措施:
課堂限時做文言文練習(1~2篇),做完后馬上評講,解決練習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等知識點。學生做了至少4篇文言文后,老師再把這篇文言文中考查過的知識點整理成一張卷子,再次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