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怡君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信息技術已經在課堂教學中廣泛地應用,它不僅豐富了教師的課堂授課形式,而且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產生學習興趣。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渲染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課文內容;同時搜集豐富學習資源,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為學生醞釀語文幸福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信息技術;幸福課堂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逐步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被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術來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快樂,積極思考,在探究中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渲染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良好的課堂氛圍會促進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探究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究,產生學習興趣。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來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可以帶著主動性來探究,充分第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F代化的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功能,它集聲、光、電、色彩與一體,給學生帶來了精彩的視覺刺激,會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關注生動氣氛的渲染,使學生融入到課堂環境中,產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學習《橋之美》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幫助,給學生呈現出不同的橋的圖片,如:烏鎮葦叢中的石橋;江南鄉間細柳下的石橋;水天間的長橋——頤和園的仿盧溝橋、蘇州的寶帶橋;廣西、云南、貴州山區的風雨橋;《清明上河圖》中的橋、人造索橋,南京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讓學生通過圖片來直觀地看到具有不同特點的橋的美。圖片形象,具體,使學生直觀地看到了橋的特點和特色,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積極主動的學習情緒下進行思考和探究,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有利于高效課堂的實現。
二、突出重點難點,培養學生審美情感
語文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總是學生學習的要點,由于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要善于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幫助來引導學生去理解文章的重難點,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提高,更好地閱讀文章。教師借助多媒體的幫助來呈現重難點,會促進學生更加直接地看到重難點,進而更好地理解文章。例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本文的學習重點就是使學生了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描寫景物的方法,通過對于文章的閱讀,學生要學會抓住主要景物的特征,理解作者運用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方式來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為了使學生可以理解作者內心的情感,體會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贊美和欣賞之情,教師可以把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通過多媒體的幫助呈現在學生面前,帶領學生進行分析。如教師呈現句子:“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辈ьI學生分析句子,在這個句子中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小山圍城的這種自然環境比喻成為“小搖籃”,把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護者”,并且加上了溫存體貼的撫慰,運用這種方式寫出了這一圈小山的可愛,使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形成了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三、學生深入探究,獲得清晰準確知識
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有利于學生進一步進行深入探究和分析,更加清晰、準確地理解文章的框架結構和思想主旨,獲得清晰準確認識。多媒體快捷、迅速的特點會使學生瞬間了解文章的框架結構和表達思路,進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學生和教師都有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學習《變色龍》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認真閱讀文章,根據文章的情節來劃分文章結構,將文章分為三部分。當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和深入思考劃分出了文章的結構后,并總結出了每一段的主旨大意后,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出每一段的劃分和段落大意。如:一(1~5):警官發現了“狗咬人”案件。故事的開端。二(6~27):警官處理“狗咬人”案件。案件的發展和高潮。三(28~29):案件處理結果。結局。有了這樣的呈現,學生對文章的思路和故事情節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另外在探究警官處理“狗咬人”案件中,是怎樣判定的,態度有哪些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來分析,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六次變化的不同。在學生思考后,教師可以將關鍵詞第一次:不知狗的主人是誰。宣判:弄死狗,狗的主人要罰款。第二次:有人說這好像是席加洛夫將軍家的狗。宣判……多媒體呈現出六次不同的話語會使學生更加直觀地進行對比和比較,在分析中體會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物的性格特點,形成對文章的清晰認識。
四、搜集豐富資源,促進學生參與課堂
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會促進學生開闊視野,了解更多的知識,實現學生參與課堂。信息技術可以從多渠道和多角度來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和信息,幫助學生積累學習素材,進而在積累中不斷地豐富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前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來搜集有關作者陶淵明的資料以及文章寫作背景的信息。學生通過自己的搜集會了解到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感到壯志難酬和官場污濁,于是回到了家鄉過起了隱居生活。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描寫了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的美好,抒發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作者寫本文主要是將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世外桃源中,也表達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文言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可以獲取額外文字材料,這些對于學生了解文章寫作背景,理解文章,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會促進學生的理解。
總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教師要通過在語文課堂上融入信息技術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閱讀來理解文章,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感受到語文幸福課堂。
參考文獻:
[1]樊繼武.多媒體教學應該忠實的四個問題[J].學周刊,2014,02.
[2]李恒祿.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喚起學生內心的感動[J].中國教師,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