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杰
摘 要:當前由于時代的需求,學生主體性的發展以及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個性化被放在了首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因而布置高效的作業成了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
關鍵詞:精選作業;優化評價標準
就當前中學數學作業設計進行了調查,發現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作業量大,學生除了要完成課本習題外,還有大量各種各樣的習題冊,導致身心疲憊,白天課堂上注意力分散;②作業敷衍,學生迫于壓力,要么抄襲他人作業,要么置中間推理演算過程于不顧,胡亂地寫一通,換來一個按時交作業的表象;③作業收效低,學生寫作業和教師改作業終日疲憊不堪,卻收效甚微。面對全社會一致呼吁為中學生減負的大環境,許多教師都在探索著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增強作業實效的途徑。筆者也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初步形成了一點初見成效的教學策略。以下我將詳細闡述。
一、關于數學作業題的布置
1.目的明確
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從課本和練習冊中,有針對性地自行設計數學作業題,使學生通過做這些作業題得到所期望的發展,而且練得恰到好處。
2.作業量不宜過大
學生不喜歡做作業,原因之一是量太多。但有的老師就是喜歡搞“題海術”,追求面面俱到,多多益善,認為多做做沒壞處,隨意、超量的作業,難道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難道不會導致學生不愿做作業甚至不完成作業?如果真是那樣,作業的意義何在?甚至影響學生休息,哪來精力把握課堂。就“量”而言,認真地多做一些題,的確有提高數學成績的效果。但是光靠“題海”取勝,學生負擔過重,事倍功半。而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這就決定了數學作業不能過濫,更不能簡單地以熟求巧,而必須精選,這是減負的重要手段。
3.作業要精選
教師在作業布置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于學困生要提供基礎性作業,不宜有難度。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要提供有挑戰性的作業,可以添加一些新的信息,激勵他們去鉆研和探究。我在設計和布置作業時堅持個性差異,把每天的作業分成三個層次,基礎題,中檔題和提高題。基礎題適合基礎較弱的學生完成,并要求做課本相應習題;中檔題,中等學生可以去完成,并能熟練數學技能;提高題,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在基礎題和中檔題中自己選擇適量的題目并完成提高題。這樣有利于成績好的學生提高解題技巧。
這樣做的好處有以下幾點:第一,可以使學困生更加關注基礎,量力而行,不必為每天完不成作業或花費大量的時間完成某科作業而煩惱;第二,可保證每個習題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學生做完后能從此題中總結一類題的通法,從而減少了學生的作業負擔;第三,優秀的學生對作業有所選擇對于已經很熟悉的基礎題或中檔題完全可以放掉,只需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完成不太熟悉的題目,并進行適當的提高,思維能力有所增強;中檔學生也不甘落后,有了分層布置作業后,對于提高題也敢于嘗試了,更重要的是班內的交流和探究的氣氛熱烈了!
二、優化作業評判標準
我認為作業的評價功能應注重幫助學生發現和發展潛能,認識自我、展示自我。其評價方式應該提倡多元化評價、過程性評價,注重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不能用傳統的單一的評價標準。所謂優化作業評判標準,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是針對學生在教師留作業時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會做的題做完后,回答下列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本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有哪些?還有哪些不會?
2.本次作業中,你不會做的題分析出問題所在了沒?
3.本次作業你鞏固了哪些所學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
通過問題1能使教師清晰地了解單個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能及時有效的指導。
設計問題2是因為那些基礎扎實、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做完一道題后,往往會產生一定正確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時解不開的題,也一定能分析出缺少了某步的推理。而某步的推理,恰恰是解題的關鍵,即為問題2中所說的“問題所在”。這對部分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但正是因為問題2的設定,使學生對不會做的題不做變成了一種“正當行為”,再也不會有人抄襲作業。在這種寬松的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問題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獲。這能培養學生的是求實精神,摒棄了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至于問題3,它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復習,對所用技能、方法的鞏固。
我們都知道,對學生減負決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我們要爭取一方面實現“量的減負”,另一方面要有“質的增效”,它對學生而言,完成作業是成功,個別題目沒完成,但明確了哪兒卡殼也是成功。在這寬松和諧的氣氛中,他們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對教師而言,在批改作業前,先瀏覽一下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首先做到對該生心中有數,然后有針對性地選題詳判,大部分題目則可略判,從而大大節省了處理作業的時間,以便為研究教學、精選作業題投入更大的精力。
而自從這種方法實行以來,上述兩條教學策略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把對兩條策略的興趣,逐漸轉變成為對數學的興趣。筆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有許多證據支持學生所發生的這種積極變化。以下只是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績一直不太好的某學生說:“老師,我以前的作業怕做不完,就老是抄襲其他同學的,漸漸的什么都不會了,現在我自己通過認真的去做,慢慢的好多題目我都會了”而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卻有另一番積極的評論。如一位學生說:“我最欣賞老師讓我們找問題所在這一條,它不僅有效杜絕了抄襲別人作業和湊結論的做法,而且還誘導我們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時間長了好多題目我都能快速的找到解題突破口。”學生的學習風氣、思維習慣也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少數優秀學生在難題面前表現出的那種躍躍欲試、堅韌不拔、必欲攻克而后快的鉆研精神,更屬難能可貴,我認為這大概就是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其實總的來說兩條策略的核心就是“精練”與“熟思”,而且思考愈深刻,練習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體學生對每次的數學作業都進行深刻的思考,逐漸養成良好思維習慣,是兩條策略能否實現既“減負”又“增效”的關鍵。當然實踐中,總有個別學生鉆“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認真分析癥結,這是兩條策略尚待進一步改進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用心的對待作業的布置與評價,以便完善現有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楊培誼,于鴻.中學數學解題方法與技巧[M].北京:北京學院出版社,1993.
[2]胡中雙.淺談高中數學教學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J].湖南教育學院學報,2001.
[3]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