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勇
摘 要:大家都知道,從小培養小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教育中實施法制教育的渠道有很多,有比較系統的法制教育課,有以綜合主題形式為主的法制教育活動,如主題班隊會,紅領巾法制知識廣播,也有學校、家庭、社區三結合的整合型法制教育。然而實施渠道縱然有許多條,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則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有必要在各科教學中都要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識培養的力度,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實施法制教育的學科體系。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法制教育
小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長發育階段,具有極強的可塑性。從小培養小學生法律意識,進行法律素質培養教育,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學生違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使他們養成依法辦事、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葉圣陶曾經說過:“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學科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過語文學科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憑借學科特點,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如何滲透法制教育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法制教育相結合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對于振奮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被納入我國根本大法《憲法》。在教學中,應緊密結合有關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維護民族統一,反對分裂是每個中國人必備的法律意識。如我在教學《小英雄雨來》《珍貴的教科書》《冀中的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等戰爭題材的課文時,讓學生在了解了戰爭年代中人們的艱苦生活、頑強斗志和無窮無盡的智慧后,及時教育學生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形成“激勵愛國之情,樹立愛國之心,立下報國之志,成建國之才”的系列教育。又如在學習《鄭成功收復臺灣》等歷史英雄人物課文時,教育學生熱愛祖國就要維護民族統一,反對分裂,及時滲透《反對分裂國家法》的有關內容。《圓明園的毀滅》等文化古跡教材時,告訴學生戰爭給我們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和侮辱,從而激發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之情。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樹立法制觀念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代,學校教育也已不能僅僅滿足于對知識的獲取和積累,學生也不應僅僅具備讀寫計算能力,更要求他們具有生存能力,而語文教學在完成學校德育工作任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應憑借學科特點,挖掘教材內容,既注重情感的熏陶,又進行法制方面的引領。通過多種途徑進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滲透,讓學生從小就有法制觀念,知道用法律保護自己,養成懂法守法的習慣。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時,必須將語文教學內容與法律知識有機結合,既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法制課,也不能漠視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法制教育因素。
三、語文學科中滲透法制教育可向課外延伸
法制教育的滲透不能只限于語文教材中規定的課文中去滲透,我們要因課利導,不能刻意追求。平時可組織學生學習《未成年人保護法》《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這些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法律知識。然后再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去,這樣的法制教育就不會枯燥無味了。語文教學中,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學習也可進行法制教育。在合作、探究中學習,不僅對教學過程的知識學習有效,也可進行法制教育,這是一種無聲的法制教育,合作學習本身就向學生傳授合作的價值觀,讓他明白幫助他人是該做的一件好事,有了為他人做貢獻的機會,就是關心他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關心,可以減少相互間的矛盾沖突;在合作、探究中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知識技能得到運用和充實,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就是一箭雙雕。
四、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
葉圣陶先生提出: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做人的統一。”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處理好這個“統一”,是語文教師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依據作文教學自身的特點,可對學生進行生動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應該把作文教學作為教育的重要課堂。正如一位同學在學完《釣魚的啟示》一課時談到:我敬佩文中那位父親。他用很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我無時無刻不在受父親的影響,慢慢地拿他的行為準則來衡量自己,我不會在無人看管的信號燈前違規,不會隨手丟掉一張紙屑,不會把多找回的零錢據為己有……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學生。寫日記也是滲透法制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一位教育專家說過:“日記是道德長跑,每天堅持,促使人心靈求真向善愛美。”學生寫日記是說真話、說心里話,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時,寫日記能規勸自己上進,勸人改過。作為語文教師,我充分利用日記這種形式,讓學生聯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規范行為,乃至違法犯罪現象,通過日記這個載體進行內心的真實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選擇滲透點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有一條原則是共同的,即尋找和探求課文中思想火花的迸發點,只要我們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實事求是,結合學生思想進行教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使每個學生都要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人身權利。教育學生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將來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J].1997,10,29.
[3]教育部.關于加強教育法制建設的意見[J].1999,12,2.
[4]關于《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通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