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虹
不知不覺,執教七年了,然而這一路走來,發現關于一個活動、一個課堂的掌控,仍是一門需要我繼續揣摩的學問。一個成功的活動,誰應該是主角?而在活動行動中,誰說了算?這些問題都值得深思。在如今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幼兒園老師常常恪守成規以傳統的教學理念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將知識傳授給孩子;而小學、中學則在素質教育的大旗下卻仍然揮之不去一次一次的考試,各種考試成了課堂教學的指揮棒,太多的規章制度,太多的前有后患制約著教師教學的手腳。于是,大多數教師呈現出這樣的一系列狀態:從一開始懷揣著教育理想,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然而,在現實教育形式下又不得不放下機子的教學理想,為了教學而教學,于是一開始熱血高漲的青年教師最終也只能成為無奈的機械的執行者,機械地完成每學期的教學任務,機械地應付學校的各種活動,機械地打發家長的各種需求,機械地只為提高學生成績而拼命操練學生。于是教師開始迷茫?我們的教學為了什么?為了制度?為了成績?為了生存?為了家長的期望?抑或只是單純為了提高學生成績單上的數字?
這是誰的活動、誰的課堂?又該誰來操盤?這些問題困擾過多少教師?迷茫時不知何去何從時,大部分教師都秉承著“識時務者為俊杰”的理念,選擇了最終的順應,而順應也就意味著止步不前。我從來都不希望自己的教學理想就如此止步不前,因此,在我每次出現迷茫的時候,我總會去閱覽各種書刊,去尋求一種啟發,開闊我的視野,拓寬我的思路,讓我走出迷茫,由內而外完善自我。而最近閱讀的《叩問課堂》更是讓我受益良多。接下來,我將談談本書對于我作為幼兒教師對于幼兒教學的一些啟迪和看法。縱觀整本書,作者從原理課堂的一個旁觀者的獨特視角解讀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種種現象,細細品讀之后們不得不佩服作者理性的思考、深入淺出的剖析、生動形象的比喻、高瞻遠矚的目光、直言不諱的勇氣。
《叩問課堂》一書公分為五輯,分別如下。第一輯:莫把課堂當秀場。第二輯:讓學生學習走出迷失。第三輯: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第四輯:課堂教學何以為師生共享。第五輯:考試成績究竟是誰的命根。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第一輯的內容,我想這也是我們作為幼兒園老師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在幼兒園的許多觀摩活動中,許多老師未將自己定位清楚,雖說課堂是老師展示魅力的舞臺,而學生們的定位又在哪里?難道他們只是配角?在該輯中,作者告訴我們:課堂對于教師而言,猶如人的臉面般光艷照人,如果僅從美化臉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顧及內在品質,拋棄課堂背后的東西,就課堂論課堂,會漸行漸遠。這就需要我們先學會看清楚教學活動。如果遠離活動,似乎是無法暢談教育的,如果置身活動中,卻又被活動中的現實問題所困擾。這時候,其實應該走出活動,“站在教室門口觀察課堂,站在校門外觀察課堂;想著課堂內的學生,想著課堂內的老師,想著支撐教師和學生的背后的運作機制。”這樣一來,就能把活動看得更清楚明白,就會消除對活動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理性。可見我們不要把目光局限于一個活動中,一定要把目光放開放遠,從自身專業素養、外部條件等活動外的宏觀認識上去理性思考,這樣也許你會對活動教學問題認識得更深刻,更持久。左手握著教學理想,右手握著活動兵符,這樣的活動操盤,舍我其誰?
然而,握住了兵符并非就塵埃落定萬無一失。盡管教室中只有學生和教師,可是影響活動教學的因素確實紛繁復雜的。教師擁有一個活動,但是卻沒有對活動的絕對決策權;學生的學,是活動的主旋律,但是活動教學提供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卻并不一定是學生喜歡的;幼兒園中雖說沒有成績的束縛,但是對學生的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他可以決定學生的素質,然而對老師也同等重要的,因為它決定了老師的考核,正如第五輯中一針見血提到的“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而正是這些因素的存在,才讓我們感覺到“課堂遠不只是教育科學的問題,還存在著大量的管理與利益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直接在課堂表現出來,但是它卻潛伏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
如果一個教學活動被這些不穩定因素影響,活動就無法純粹。教學活動的主題是學生,毋庸置疑,不管什么樣的活動,都應該著眼于學生的發展。也就是說,一個教室,不管采取何種教學手段,教學都應該是心中有“人”的教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學之道,實際上就是“人”道。這樣的活動不僅僅是對學生的召喚和吸引,更應是一種解放與技法,是使學生自由馳騁于思維的無限世界的航帆;教學活動不應該是禁錮于控制學生的高塔,而應該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浩瀚宇宙,任學生在教師的輔助下,自由翱翔。
幼兒園教學活動,是“人”的活動,活動需要我——老師來操盤。教學活動不應該如沙場般硝煙彌漫,活動應該是明快而自然的綠色風光。左手夢想,右手兵符(操縱學生夢想與快樂的兵符),每一個教師都可以成為這方講臺上最明媚動人的一束光,為學生照亮前程,照亮夢想,讓每個孩子的夢想都能照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