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群++吳銀霞
摘 要: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帶給讀者以極大的震撼和思考,這與其高超的敘事技巧密不可分,本文主要探究小說獨特的敘事視角及其藝術效果,并希望能對當前的閱讀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關鍵詞:敘事視角;歐亨利式結尾;藝術留白
《麥琪的禮物》總體來說采用的是一種全知全能的視角,全知全能的視角的特點是敘事者如上帝般的洞察作品中的全部事件、場景、人物乃至人物的內心活動,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小說中敘事者并不是將所有的情景都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而是有選擇的敘述,描繪,由此帶來一些獨特的藝術效果。
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歐亨利式結尾
《麥琪的禮物》中,開頭敘述者就為我們展示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際,德拉想要為自己的丈夫買一份禮物但因家境貧困而苦惱、痛苦不已,接著又描繪了德拉在如何的痛苦和興奮矛盾之下毅然決然地舍棄了自己最寶貴的一頭秀發,之后便是德拉為丈夫買禮物和裝扮自己以等待丈夫的歸來。到這里。我們發現,德拉的丈夫吉姆自始至終都沒有正面出現過,敘述者可以說是一直站在一方主人公即德拉的的視角去敘述的。而吉姆如何買禮物的整個過程都被敘事者有意忽略了。結局的陰差陽錯必然會導致人們的意外。如果我們將兩種敘事方式即敘事者面面俱到的敘事和有選擇的敘事結合起來看待,就非常能夠體會小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美學意義了,這也就是作者的敘事技巧的偉大之處。若敘事者兼顧男女主人公的言行,全面敘事,那結局肯定就只有“情理之中”,而不會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如此大的震撼。
再舉歐亨利的另一作品《女巫的面包》,它的敘述模式與《麥琪的禮物》有異曲同工之處,在《女巫的面包》中作者采用的也是全知視角,但是事實上我們看到整篇小說敘述者著墨最多的只是瑪莎小姐的言行和心理,而對于畫家則只是一種客觀的敘述,他的真實活動和想法讀者都無法見到。結局同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留下藝術空白,令讀者參與對話
作者運用全知視角只描述有關德拉的一系列場景及內心活動,而對故事中的另外一個主人公吉姆的一系列活動沒有交代,這必然導致作品留下很多空白,但這種留白不僅不會削弱對人物的表現力和作品思想的深刻性,相反能夠引起讀者深深的聯想。換句話說,作者有意無意在作品中留下的可供讀者去充分發揮的空間,正是這種空間使讀者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文本創作中來,成為文本完成者,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
試想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和行為有相似之處,作者濃墨重彩的寫一方,其實也是對另一方的敘事空白的補充。如小說中寫女主人公德拉因為家境困窘不得不與小販討價還價,“直弄得自己羞愧難當”,為無法給自己所愛的丈夫買一份禮物而痛苦不堪,這實際上也同樣寫了男主人公的心理,作為一個家庭責任的主要承擔者,他的內心會更加痛苦,更想要彌補自己的妻子。敘述者雖然未加以描繪,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深刻的體會。再看德拉在賣掉自己的頭發時內心的掙扎,矛盾和痛苦和堅定,我們也不難想象吉姆為了給心愛的妻子買到稱心如意的禮物,吉姆會傾盡所有,毫無保留當掉自己的手表,為妻子買發發梳時的情景。讀者參與到文本的構建當中,對理解人物形象、解讀文本的主題,感受夫妻間情義將大有裨益。
當然作者留下的藝術空白并沒有給我們一種確定的意義,這種空白是需要讀者自己去填充的,意義是需要讀者自己去生成的。讀者正是在填充空白過程中得到了閱讀的愉悅感、收獲感、充實感。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發現文本空間的留白,并試圖對文本空間加以填充,以期實現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羅森布拉特說:“教學是通過閱讀課文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以提高其個人從課文激發思維能力的過程。思維發展的起點在于必須依靠每個人自己的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針對課文的刺激組織相應反應。教師的任務就是促使形成良好的相互作用,或更確切地說,是引導具體閱讀者對具體作品產生交流。”教師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有效地組織教學當然應該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針對性指導。但這些知識除了通常意義上的閱讀方法、閱讀技能、閱讀習慣的指導,還應該有有關文學理論創作、作品敘述視角、藝術留白等可以幫助學生進入閱讀的知識指導。這些知識不一定深,但要實用。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應該能夠掌握,并運用于閱讀實踐。
參考文獻: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胡亞敏.敘事學[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