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2017年4月27日,浙江省湖州市八屆人大一次會議上,365名代表差額票決出今年市政府十大民生實事項目。隨著市級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的實施,湖州實現了市、縣(區)、鎮(鄉)三級民生實事票決。
湖州市人大票決民生項目只是浙江實踐的一個縮影。經過縣鄉多年試點,浙江省人大常委會2017年在市、縣、鄉三級全面推行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力爭在今后2至3年實現全省“全覆蓋”。
民生實事項目是各級政府發展好、維護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重要舉措,也是政府對公眾作出的莊嚴承諾。從過去的一些情況看,這些項目的確定主要由黨委政府決定,應該肯定。各級政府在確定民生項目之前,進行了調查研究,征求了各方意見,但這種由單純的行政命令來確定的方式,更多體現的是領導“代民作主”。現實生活中,這種政府單方決策難免與民意需要產生矛盾,一些政府著力推動的也許并非是民眾所渴求解決的,而一些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可能并未納入民生實事項目之中。
民生項目票決制,是指圍繞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實行項目征集由政府和人大代表共同提出,項目形成體現公益民生,項目確定由人大代表差額票決,項目實施由人大代表合力助推,建設成果向人大代表報告的人大工作制度。這樣做的直接效果是,一方面增進了群眾對項目的支持理解,同時還倒逼政府將每一個環節做細做實,提升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和水平。
對民生項目實現代表票決,從表面看只是形式上的變化,以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涉及了重大民生項目,一些代表也就相關民生事項提出過意見,只是因為對政府工作報告決議表決時,實行的是“統一打包”,代表建議也就成為被“沉沒”的聲音。如今,把民生事項單列,由代表進行差額表決,以得票數的多少來確定建設項目,體現了多數人的意見。因此,從民主政治建設來看,這是一項實踐創新,是人大依法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的健全完善,實現了重大民生項目決策方式的轉變,讓政府決策由“為民作主”變為了“由民作主”,人大監督由“事后監督”變為了“全程參與”,代表履職從“要我監督”變成了“我要監督”。
1954年9月,劉少奇在憲法草案的報告中指出:“人民代表大會制既規定為國家根本政治制度、一切重大問題就都應當經過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并作出決定?!睉椃ㄒ幎?,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選舉產生人大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人民當家作主是突出體現在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國家事務能夠根據人民的意志作出決定,并督促其他國家機關貫徹執行。民生重大事項票決制把實事辦理的選擇權交給人大代表,使“主權在民”價值理念在實踐中得以呈現,從根本上講是讓代表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主權回歸到制度本原,可以有效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
堅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既需要宏大的理論體系來構建,也需要一個又一個細節措施來支撐。只有在細節中,才能真正實現人大制度的宏大敘事。程序一小步,民主一大步。在法律框架內的大膽探索、務實創新,都是豐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鮮活內容。這也是民生重大事項票決的實踐意義,更是給地方人大工作帶來的有益啟示。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