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霞
作為一名校長,我時常思考我的幸福觀。個人認為,校長的幸福觀源于老師的支持與追隨,源于家長的理解與信任,源于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這第三個“源于”是我最為看重的。我們搞教育的要明白一點,家長可能更關注的是孩子的成功。其實,成功不等同于成長,成功是目標,成長是過程。作為教育人,應該關注孩子成長路上的狀態。我贊賞一位家長提出的幸福觀——陪伴成長。如龍應臺所言: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陪伴何其重要,所以我們要求:與孩子一起成長!如何促進孩子成長?我們提出活動育人,陪伴幸福,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
1. 結合學校實際,我們在每個學年的第一個學期都會開展“開學第一課(幸福起航)”活動,讓學生以“許愿”的方式寫下自己本學年的夢想,裝進心愿瓶,等到一個學年結束再開啟心愿瓶,讓孩子帶著自己的愿望投入到新學年的學習中,找到實現愿望的幸福感。
2. 結合元旦和六一兩個節日,我們開展了“元旦科技節”和“六一藝術節”活動,為孩子們搭建起各種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會幸福。
3. 培養孩子們的行為習慣,設立“紅人榜”。開展 “文明的說話人”“文明的做事人”“文明的走路人”等項目的評比,旨在教給學生“一生幸福”的本領。
4. 抓好少先隊組織建設。給孩子一個空間、一個崗位、一個機會,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成長。短短兩年,我們已經培養起一批優秀的值日生,他們會協助教師進行早、中、晚及課間的管理,讓學校生活更加有序地進行。同時,為了增強師生參與管理的意識,進一步促進良好的校風、學風、班風的形成,營造健康和諧的育人氛圍,我們還進行文明班評比,并從最高分的班級中推選出優秀班主任,真正做到用數據說話,切實提高教育管理效能。
5. 開展“幸福游戲進校園”活動。幸福游戲其實就是我們小時候玩的一些傳統游戲,傳統游戲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形式,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該活動游戲項目包括:扔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鷹抓小雞、跳皮筋、翻花繩兒等等。學校通過發出倡議書,動員家長教會學生學會一項或多項傳統游戲,學校會給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在活動中,學生能學會寬容、理解、合作、關心等,借此有效健全學生人格,逐步讓學生有“當下幸福”的感受,體會做個幸福的學生的滋味。
6. 開展“幸福小鎮”小社團活動。為豐富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我校把每周一下午的第二、三節課設為興趣課,共開設了舞蹈、足球、書法、語言藝術、珠心算、七巧科技、手工、合唱、跳繩、創意搭建、模型、古箏、鼓號、經典誦讀等33個小社團,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小社團,激發潛能,養成特長。
7. 開展“幸福班級”評比活動。結合學校班級文化建設要求,我校各班已逐步形成了班級文化雛形,小蜜蜂班的勤勞、毛毛蟲班的蛻變、春筍班的向上、小螞蟻班的團結、向日葵班的溫暖……各班有各班的特色和對未來的愿景,孩子們正朝著自己班級制定的目標茁壯成長著。
擔任校長兩年多來,感觸頗多,有過歡笑、幸福與收獲,也有過淚水、痛苦與付出。對于幸福教育,曾經躊躇滿志,也曾彷徨失落。但幸運的是,時至今日,我們擁有了一批優秀實干的老師,一批支持信任的家長,一批茁壯成長的學生。如果你問我幸福嗎?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現在的我是幸福的!因為我可以在最好的年華去實現自己的教育夢想。
不忘初心,還記得李鎮西老師的講座《樸素最美,幸福之上》,在他的口中,教育是那么美,那么幸福。他認為,教育是一種依戀,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尊重,是一種浪漫,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傳奇。聽著他與學生之間發生的平凡而又有趣、真實而又充滿詩意的故事,你會覺得,教育不再單調,不再機械,不再了無生氣。我想,雖然我們不一定能做到李鎮西老師那樣,對教育無限熱愛,但只要我們能體會到其中一個關鍵詞,并與之產生共鳴,我們一定會真真正正地享受教育給我們帶來的美好和幸福!讓我們一起做個幸福的教育人。
(作者單位: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祈福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