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元陽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東尼·博贊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思維整合的科學方法——思維導圖,通過畫圖的方式,從中央發散出去,運用曲線、符號、詞匯、顏色以及圖片等建立記憶鏈接,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的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這種天然的思維工具,順應了大腦的自然思維模式,將發散性思考過程具體化,從而可以讓人的想法自然地在圖上表達出來。
思維是習作過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維這一條主軸,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廣度。寫作訓練也是訓練思維的過程,各種不同的思維形式和活動貫穿于寫作的每個環節。一篇習作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者寫作思維的正確、深刻、新穎程度,這個過程需要綜合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如何讓思維導圖和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完美結合呢?這里以命題作文“ 的我”教學為例,來談談適合小學語文習作的思維導圖教學模式。
一、初繪導圖,確定主題,集素材
美國教育專家西奧多海伯曾說過:“要想把習作寫清楚就必須想清楚;要想寫得充分,就必須想得充分;要想寫得實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須在思想上想得實在并展開豐富的想象。”
首先,畫一個中央圖像,代表文章的主題。這次習作以“我”為主題,畫一個我的簡筆畫圖像在中央。然后,圍繞“我”這個主題展開聯想。教師引導:“同學們,你想讓大家了解你嗎?你是可愛的?調皮的?幽默的?……敞開心扉,將那個獨特的自己展現出來吧!”我看到,同學們興致勃勃地繪起了思維導圖。在中心主題“我”的四周,用不同的顏色筆寫下了“姓名、愛好、愿望、優點、缺點、性格”等等關鍵詞。
教師這時候繼續引導學生想開去:“有哪些關于‘我的事情發生了?”將思維導圖繼續進行分支。就這樣,以作文的主題為中心,孩子們把各種想法列于其中,不管是清晰的,還是不清晰的想法,甚至是可能行不通的,有些異想天開的想法都列了出來。此時,所有想到的材料都呈現于思維導圖中,真正實現了思維的發散過程,訓練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二、完善導圖,理清思路,搭框架
寫作的素材已經很豐富了,現在需要引導學生用邏輯思維整理素材,理清思路,搭起整篇文章的結構框架,寫下初稿。
1. 材料取舍
“邏輯思維”“有條理”“思路清晰”這些專業的寫作技巧字眼,對于小學生而言,他不懂!所以,作為教師,你應該引導學生去進行邏輯思維,使學生的寫作思路清晰起來,實現文章結構的有條理。
教師引導:同學們,現在,我們請每個學習小組派一個代表上臺,請他投影出自己的思維導圖,向大家介紹自己吧。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這位同學寫的是一個怎樣的我?用一個詞語概括。”
學生在介紹的過程中,很快會發現一個問題:這個我的特點不明顯,有很多聯想是混亂的,有些甚至是多余的。教師抓住這個契機,指導學生從多個立意中,根據素材的多寡、典型與否來確定一個立意。
例如:佳崚同學關于“我”的材料里有“樣子乖巧”“知識面廣”“學習優秀”“性格懦弱”“做事拖沓”這幾個分支,在“學習優秀”“性格懦弱”“做事拖沓”這幾個分支都舉了事例。這樣豐富的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好加法和減法。
我問:“佳崚,你覺得這五個分支中,哪些是可以合并為一個主題的?”很明顯,“知識面廣”“學習優秀”是可以合并的。
我繼續問:“其他分支主題可以合并嗎?”
“不行。”
“怎么辦?”
“刪去不需要的。”
……
最后,她選擇重點表現“性格懦弱”這個特點,那便是“懦弱的我”。這樣,題目就具體化了,寫作的范圍、立意的角度就基本成型了。
2. 書寫初稿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意思是說:作者寫文章都是有一定思路的,把握了這個思路,我們才能發現文章的主旨。
是的,通過材料的取舍,我們繼續引導學生編輯并重新調整思維導圖,使其成為一個連貫的整體。這時整篇作文已經選擇好了一條最佳思路,接下來,我們引導學生充實它、豐富它,揮筆成文。
現在,讓學生坐下來書寫文章的初稿,把思維導圖當作一個框架。一幅組織有序的思維導圖應該可以為學生提供:
1)文章的主要部分。
2)每個部分所涉及的要點。
3)這些要點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
三、創新導圖,突破阻塞,見精彩
一篇好文章,應該是一篇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文章,而要讓文章有靈魂,必然要進行細節的描寫,突出特點。我們認為這個難點便是東尼·博贊在《博贊學習技巧》中提到的 “寫作阻塞”。怎么辦呢?將這個“寫作阻塞”作為一個主題,另畫一幅思維導圖,問題就可以解決了。
東尼·博贊在《博贊學習技巧》一書中指出:“如果你又一次感到思維枯竭,那么可以在關鍵詞和關鍵圖像上添加一些新的線條分支。這樣,你的大腦里天然的完整傾向就會用新的詞語和圖像來填充這個空白地帶。”是的,我們就是這樣去指導學生創新導圖,突破阻塞,使文章精彩起來。
例如佳崚同學的《懦弱的我》一文,她表現自己懦弱的事例是:見到一位殘疾人乞討遭到嘲諷,她不敢站出來幫助他。事例選得好,可是在她筆下,平鋪直敘,語言生澀,毫無生氣。于是,我運用思維導圖引導她不斷地想深想透。
首先,指導她以“懦弱”為中心主題畫思維導圖。然后,將“我”“包子鋪老板”“買包子的人”“殘疾乞丐”作為第一級分支。接著,將“神態”“動作”“語言”“心理”作為第二級分支。
這時,我引導她思考:“是不是每個人物都有這四個方面的突出表現?”
“不是。當殘疾乞丐上前乞討時,包子鋪老板有一個鄙夷的眼神,還說了句難聽的話。買包子的人躲開他,趕他走。”
“好,這三個人物的描寫側重點分別是‘語言‘動作‘神態,我們把這些第二級分支寫上,加上你剛才的描述為第三級分支。”
當她寫完,我又問她:“那你自己當時的表現呢?”
“我當時很想站出來幫助他,但是不敢站出來。”
“這個矛盾的狀態,不正是表現在你的心理活動的過程嗎?”
“是的。”她在“我”的第二級分支上寫上了“心理”,繼續進行詳細描述,便有了精彩的描寫。
《懦弱的我》選段:
“呀,這人,臭死了!”大媽捂著鼻子趕緊避開,“真是不知道羞恥!”她向他投去厭惡的目光。我討厭這種目光!接著,他往賣包子那邊走去了,正在排隊買包子的客人像躲什么病毒一樣躲著他。人群中有人也在喊:臟死了,閃開!不知羞恥!“誰更不知道羞恥呀?明明是你們呀!這不明擺著嗎?他是餓了,想吃的。”我看看自己剩下的那一個包子,還是溫熱的。我告訴自己:把它給那個人吧!在眾目睽睽之下,我的腳卻像生了根,深扎在地上,任憑我如何都動不了!下一秒,我把最后那一個包子咬了一口。
他無助的目光生生地扎在我心窩里。我生平第一次如此痛恨自己的懦弱。即便有那個善心又如何,沒有那份勇氣,什么事也做不成。
基于思維導圖的作文教學模式,通過對作文思維過程的剖析、展示,幫助學生掌握習作方法,提供思維訓練。學生在這樣的作文教學中發散思維,理清思路,突破阻塞,展現精彩。正如王立根老師說的:思維有導圖,心中有方向,筆頭就流暢多了。
(作者單位:廣東梅州市梅州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