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兵
與許多教育著作不同,林格的《教育的溫度》并不是長篇大論,而是15年來的人生感悟與教育省思。行文看似隨意,信手拈來,有的篇目甚至看上去還不能成文,但靜水流深,自然天成,讀時卻能感受到一種思想的流淌。雖然指向教育,但很多篇目看似并不在談教育,而是在談做人。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高度:怎樣看待人生,怎樣做人,決定著你能做怎樣的教育。教育的溫度,其根本是人性的溫度。
一、回歸教育的原點看教育
大道至簡,對教育的理性回歸,還是要回到最為根本的地方。教育的根在哪里?這是作者一直努力回答的問題。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成為人。成為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精神成人。這提醒我們,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與成長。要關注人的內心,強大孩子的內心,激活內在的力量。應試教育的不足,一是追求知識量上的積累,而忽視知識的內化;二是對學生內心的漠視,對知識的至上追求而置人的全面發展于不顧,尤其是精神方面。因此培養的學生素養不高,視野狹窄,學生只是一味地盯死在一些外在的東西上面,所謂的成功就是一種統一的標準:升學名校,熱衷、向往物質享受。不引導學生自省,不關注學生的精神發育,僅能培養貼著地面行走而不能仰望星空、沒有大格局的人,這是教育對民族發展的失責。
我們應看到,當下很多的社會問題雖不能歸咎于教育,但確實與教育存在莫大關系。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精神生活的虛無……這些似乎都與知識教育無關,而與心靈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有關,與我們的教育長期缺乏對人的內在精神的關注與引導有關。當人擁有了很多知識與技能,而在道德信仰方面出現問題時,內心的秩序混亂,對一切沒有了敬畏之心時,人就會變得相當可怕。當下的中國,雖然我們在某些技術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整個國民的文明程度能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整個文化軟實力可能還與西方國家相差很遠,遠遠不能引領物質的發展。一個民族的崛起最終還是依賴文化的崛起,實現中國夢的根本在于文化的發展,從而促進社會文明程度的提升。
林格說:“強和大,是兩個坐標,強是橫坐標,自信者強,大是縱坐標,自由曰大。也就是說,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建立自我,而自由是人的目的,自由者心胸闊大,可容納無數知識和財富。”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正是在這兩方面都出現了問題。精神發育的滯后,決定了一個人不會有思想的自由。而以選拔為目的的教學,不斷地打擊許多學生的自信,使他們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同時,知識至上的教育觀也導致了知識本位的教育的失敗,因為知識的獲取是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是在人與人情感、精神的交流基礎上發生的。教育的根本在于精神成人,根沒有培育好,枝葉的生長必定會夭折。把技術看成第一,把知識擺在首位,而把教育之根本放在了無關重要的位置,這是教育失敗的根源。
與一些酷評家不同,林格并不是簡單否定考試,關鍵的問題是怎么看待考試,怎么幫助學生考試。在林格看來,教學就是處理好人的生命與知識的五對關系:情感——讓人與知識之間關系變得親切;覺悟——讓人與知識的關系靈動(活化知識、培養能力);活動——讓人與知識的關系變得系統(知識樹);實踐——讓人與知識的關系變得穩定(驗證);考試——讓人與知識的關系變得現實。這五對關系存在先后的順序,一旦錯亂,教育就可能蛻化為應試教育。我的思考是,人與知識的關系問題關鍵是素養問題,要把知識變成一個人的素養,就是知識的內化、系統化、現實化的問題。綜合素養提升,應付考試自然沒有問題。當然,我們還是要注意考試的導向作用。反之,如果教育一開始就是為了考試而去,很多時候并不能促進綜合素養的提升。只培養一個人的考試能力,到最后只是造就了一些書呆子,甚至可能形成一些不好的德行,如弄虛作假、不正當的競爭等等,最終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與扭曲。
二、 教育,需要教育者的自我修煉
正因為知識為本的教育對物質的、技術的過于追求與依賴,使得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偏離教育的原點。在追求技術、制度創新的同時,常常容易忽視教育主體——人的存在。當下學校外在越來越強大,一些所謂改革創新,不斷地做加法,不斷地把人管得越來越緊,看似科學高效,但其實把教育搞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給人一種無力感。教師與學生在各種繁雜的任務下疲于應付,從而心靈也就得越來越鈍化,麻木,甚至整個心靈失去了感受外部世界的能力,失去了人發展過程中最核心的能力——主動發展、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把教育做得太復雜了,學校就容易失去學校應有的樣子。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關于學校產生的一個美好記憶:“學校源于一個人坐在樹下,與另外幾個談論自己的想法。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學生們聽得出神,不禁驚訝萬分,要是這個人能留下來多好啊!于是他們就在那個所在地劃出一個地方,于是世界上第一所學校就誕生了。
真正的教育就是這樣“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聽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的狀態下發生的。因為“談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師”,所以“聽的人”如沐春風,獲得了主動發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與熱情。這提醒我們,教師太像教師,學生就越不像學生。這里的關鍵在于掌握好平衡。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自我教育,而教師太像教師則永遠不會考慮激發人主動發展的欲望,因為這種狀態下師生是處于一種不平等的地位,而一個人長期處于接受安排的狀態下,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主動探索成功后對其自信的強化,其主動發展的意愿將會消失殆盡。
也正是這種學校應有的樣子,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不僅在于講道理,傳知識,開發智力,而是把精神的能量傳遞給孩子。而實現這種教育取決于教育者自身的一種生命狀態。對于教育者而言,內心強大,有秩序,有愛,有格局,有寬容,有信念……才能將這些“正能量”通過師生的交往,讓學生感受到并受之影響。試想,如果一位老師心胸狹隘,自私,不善于與同事團結協作,如何培養出有胸懷的學生?如果教師沒有格局,只盯死學生的分數,如何叫孩子有理想而胸懷天下、放眼世界?因此,好的教育首先是從教育者的自我修煉開始。教育者心里有什么,孩子的心中才能有怎樣的陽光。修煉的過程,教師不斷地朝向陽光生長的姿態也必定會給孩子的生長以積極的能量。教育就是盡可能給予孩子內心生長最需要的陽光。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擋住陽光。所謂養魚養水,就是為教育者提供適切的生長環境。
“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強大孩子的內心,需要走進孩子的內心,喚醒孩子成長的自覺意識。心靈,是人性溫度的感受器官。所以,教育的溫度取決于教育者內心的溫度,教育的魂在于溫暖人心。愛,寬容,等待,換位,贊美,善待……這些都體現了教育者溫暖的教育情懷。“人的本質性是積極主動的,因此,無所事事的人是最沒有道德的人。這是理解人,團結人、選擇人、激勵人、影響人、引導人的第一定律。”所謂“問題孩子”,問題的根源在于心,他們的心其實都是涼的。各種教育方法的成功也不外乎一點,那就是走進了孩子的心并溫暖之而已,而教育失敗也一定如出一轍,必定是沒能幫助孩子找回那一顆四處流浪的心。其實,溫暖人心的特質并不是教育者特有的,“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沐春風”等,每個人內心深處應是柔軟溫潤的,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應有的修養與人性的品質。所以,教育的溫度,是人性的溫度。正如林格所言,就教育談教育,確實是很低級的,大多都是玩技巧。而真正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技巧,是道,是人生。教育并非利器,而是人道。
正因為對教育的深刻洞悉,因此,在林格看來,教育的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句話:全面依靠(以需求為起點),引導自覺(喚醒與指導),關注狀態(人的內在變化與提升),養成習慣(素質)。人的素質是后天逐步養成的,素質與習慣之間有著眾多的聯系。素質是我們的教育目標,習慣是教育的最終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所謂養人養心,養樹養根,尤其是在小學,更要注重“根”的品質,形成終身發展的各種必要的能力。善始善終、越挫越勇、正直、認真……這些都是一生必需養成的習慣,都是一個人必備的能力,是值得我們在教育中用心去做的地方。教育,其實很簡單,卻又很復雜。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市通州區西亭小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