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玥[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雛鳳清聲
中國學者對韓國電影研究綜述
⊙袁 玥[西南大學文學院, 重慶 400715]
中國學者對韓國電影的提及從1964年開始,卻至1993年才開始正式研究,到2005年開始井噴式增長。其中歸納起來,八十余年間,研究內容從殖民、政治層面走向對導演和電影文本的關注,而隨著“韓流”的入侵,韓國電影產業模式得到了學界的重視,直到中國電影產業初步形成,對韓國電影的研究才回到對電影本體與電影產業的多方討論。
韓國電影 政治文化 電影文本 產業
追根溯源,在1964年松都發表于《世界知識》1964年第9期的《南朝鮮文化的殖民地化》中,浮光掠影地以“猥褻影片源源而來”“日美電影交替演出……一片烏煙瘴氣”對韓國電影在殖民時期的總體做出了概述。然而對當時的電影制作環境、拍攝類型、美學流派等情況,只字未提。在這里,作者似乎只將電影看作是被殖民文化的一部分,至少在中國研究者眼中,還不足以成為一門值得重視的藝術門類進行研究。
1965年,李純青將日本在韓國放映電影時“經常放映吹噓自衛隊或美化侵略戰爭的電影”作為對韓國電影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盡管對韓國電影的研究仍未提上案臺,卻已經開始將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進行獨立研究。相較之前,稍有成長,但仍為政治服務。
這樣的境況直至1992年仍在《漢城信步》等文中作為一些對日本殖民手段或韓國社會狀況描寫的附庸物,甚至在陳飛寶發表于《當代電影》的《對臺灣電影的幾點省思》中,也僅是作為一種殖民文化的比照出現,并無對其獨立研究的可能性可言。
直到1993年,《世界電影》上發表的韓國人李英一寫的《韓國電影史》,算是正式將韓國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進入學術視野。文章將韓國電影以“無聲電影的全盛時期”“三十年代有聲電影登場”“日本統治者的鎮壓達到頂點”“解放——韓國電影的復活”“韓國電影的中興——第二次黃金時期”“六十年代文藝電影的主要創作者們”“七十年代的電影藝術及產業衰退”“八十年代——從開放走向自由化”“展望——走向真正的民主化”等,對韓國電影進行了系統性的介紹,包括制作環境、重要導演及作品、重要美學流派及運動等。文章盡管不是中國學者所寫,但在《世界電影》這樣重要的學界期刊上發表,卻代表著國內學界對韓國電影作為一門獨立藝術的承認和重視。
隨后,出現了張錫龍于《世界電影》發表的《韓國電影現狀——寫在光復五十周年之際》等對韓國電影整體狀況進行研究的文章,以及張志峰等人對影片《悲歌一曲》的研究。韓國電影的重要導演、作品及美學流派開始得到中國研究者的重視。
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改革開放等大事記,國內學術研究圈也開始了一派“走向世界”的研究傾向。此時,釜山國際電影節的開幕也將韓國電影以一個更為開放的程度帶入了中國學術研究者的視野。康花娥于《電影通訊》發表的《為亞洲電影的飛翔——韓國釜山電影節散記》則向國內學術界展現了一個更為開放和多元的韓國電影世界。
1997年至1999年間,國內電影學者開始對韓國導演及其美學特征進行分析與借鑒性研究,其中以林權澤為重點研究對象。有多篇論文對林權澤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等進行了詳盡分析與美學探討。
隨著2000年中國電影自身開啟了商業化時代,對韓國電影的研究也轉向了對營銷方式的關注。其中以雷雯于《文匯報》發表的《韓國電影崛起的秘密》為例,文章將韓國電影的崛起歸因于“本土、海外票房雙贏得”“整合國際化人才、擴展海外市場”“政府全力支持、企業進軍影業”,從電影產業方面結合作品對韓國電影崛起的原因進行了系統性的分析。這樣的研究不再是單純的政治文化側影,也不再是單純的文本和美學探討,它在確立了韓國電影已擁有成形產業的同時將它放在商業層面上進行分析。
此后一段時間對于韓國電影的研究,在擔心韓國電影帶來的韓國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形成沖擊的同時,關注其產生沖擊的原因。這一點,在鄒宇澤于《中外文化交流》發表的《文化沖擊波——掃描韓國電影振興軌跡》等文中均有體現。國內學者們一面將之視為一種文化沖擊,一面對其充滿好奇。
在一陣誠惶誠恐的喧嘩后,對于韓國電影的研究轉向了“學習”,越來越多的學者看到了中國電影在初入“市場化”大潮時與韓國電影的“碰撞”。其中以吳月玲于《中國藝術報》發表的《電影“韓流”碰撞中國電影》為代表。中國學界開始從包括市場在內的文化、藝術、美學領域將中國導演與韓國導演進行對比,同時提出展望與設想,在兩者比照中進行著這樣一種來自“學術”層面的“交流”,但這種交流在更多層面上偏向商業交流。
例如,對韓國電影本體研究的《現代性的一種敘事——關于韓國影片〈薄荷糖〉〈綠洲〉和〈打頭回的情書〉的分析》一文,對韓國政府電影政策進行研究的《韓國電影振興的秘密武器:電影基金》,以及對韓國電影行業進行關注的《韓國電影工會成立》和對韓國電影產業進行探索的《韓國2005年:出口增長15%76%的電影賠錢》等。這些研究集中在2005年,韓國電影作為一種產業,受到了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一)電影本體
2005年以后,對于韓國電影的研究呈現百花齊放的井噴式增長。
“韓國電影”作為關鍵詞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碩士論文與本科論文中,越來越受到青年學者的關注。由此可以推測,“韓國電影”已經開始更多地出現在學科教學中,青年學者在學習之時便植入了視野范圍。
而自2005年以來,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雛形初成,中國學者對于韓國電影的研究則主要集中在電影美學與電影產業兩個大的方面。
在電影美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韓國電影類型、題材、主題,以及導演美學特征的研究。其中黃妙丹在《藝術科技》發表的《韓國電影〈熔爐〉中現實主義風格的塑造》從“現實性題材凸顯社會問題意識”“利益構建的權利因果照應現實”“權利體系的建立”“特權下的三種反抗”等角度,全面分析了《熔爐》一片何以完成現實主義風格的塑造。范思媛在《鴨綠江》發表的《韓國電影的美學特征分析》從“東方文化的禪境美”“儒家文化的古典美”“叛逆、疏離的悲情美”“精雕構思的細節美”“淡雅有致的意境美”和“富有意境的音樂美”層面就韓國電影的美學特征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蘭曉英于碩士論文《金基德電影的意向世界》中以“從意向角度談金基德”“展現主題的人物和動物意向”“多重象征意義的自然和人造意向”“被誤讀的視覺意向與發人深省的聽覺意象”“金基德電影的意向品牌”等角度對金基德電影做出了有針對性的意向性分析。
另外,對于韓國電影與好萊塢的“難解之緣”也在學界有著多方討論。如岳凱華在《創作與評論》發表的《199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振興策略淺析》一文在“模仿策略”一章直接指出:“作為亞洲電影的一支新生力量,韓國電影之所以能夠異軍突起,在于韓國電影對英語其他國家(地區)電影大膽地采取魯迅所謂的‘拿來主義’。”直接指出香港電影的“好萊塢色彩”和“香港胎記”。
如此研究,也在十余年間以“大同小異”的方式出現在其余研究者的作品中,在此不做贅述。
(二)電影產業
而就電影產業方面的研究,中國學者更多地關注著大片策略、政府政策、配額制度、資本介入、行業內部監管等與中國息息相關的問題對韓國電影產業的影響。
宋世鋒和張紅秋在《當代電影》發表的《韓國電影產業“大片化制作方針”》中將韓國電影的“大片化”歸因于美國進口大片的刺激,又從大片策略的利弊雙方做出了分析與評價。認為大片策略對于韓國來說有利有弊,然對中國來說則可稱為他山之石,對在票房井噴中走入瓶頸的中國電影產業頗有借鑒意義。
而李林俐發表在《電影文學》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韓國電影產業發展特色》則從“政府對韓國電影產業的推動”“韓國電影從業者對韓國電影產業的推動”“韓國觀眾對韓國電影產業的支持”三方面對韓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做出解讀。認為韓國電影產業的迅速崛起來源于“政府、電影人和電影觀眾對本土影像的強烈支持使他們結合為一個能動的整體,攜手為韓國電影保駕護航”。
卜彥芳在《現代傳播》發表的《韓國電影產業新觀察》一文,則從“保護與自由同在——配額制度與分級制度”“多元融資為高額制作費用‘解憂’”“日趨專業化和市場化的發行、流通體系”“電影節的推波助瀾”等方面透析了韓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的原因。結論認為韓國電影產業已經成了一項多方調用社會資源為電影發展出力的社會性產業,并為中國電影的發展提出了導向性主張。
不可否認,盡管在中國國內對韓國電影的研究中并未出現將韓國電影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文化上的闡述的論著,但國內的評論家們也并未讓“韓國的歸韓國,中國的歸中國”,在對韓國電影的研究中,更多地注意到了市場環境、觀眾培養,以及影片質量等一些國內可借鑒的經驗或需要注意的教訓。這一點,對票房井噴而影片質量后勁不足的中國電影來說,尤為重要。

編 輯:
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