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幸[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安 710128]
理性敘述下的悲情贊歌——淺析《白夜行》的敘述風格
⊙張 幸[西安外國語大學, 西安 710128]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因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對人性的挖掘而深受讀者喜愛。小說片段化的時間敘述、第三人稱為主的敘述視角以及剝絲抽繭般的敘述結構將讀者帶入了破案的世界,使讀者在推理的世界中盡情享受。本文將根據相關的敘述學理論,從小說的具體情節入手來分析《白夜行》在敘述時間、敘述視角以及敘述結構這三方面的高超與獨特。
《白夜行》 敘述時間 敘述視角 敘述結構
東野圭吾是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中的佼佼者,其作品大多是通過尖銳的文字來挖掘人性本質,情節跌宕起伏,語言直擊人心。當然,最令人震撼的還是其獨特的敘述風格,不到最后一刻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么。小說《白夜行》講述的是一部通過多人物視角,以第三人稱敘述為主、故事情節復雜、尋找殺手的故事。
小說以一場發生在廢棄大樓的命案為開端。西本雪穗和桐原亮司都出生于不幸的家庭,雪穗的母親為了生計不惜出賣女兒的肉體,桐原亮司的父親有孌童癖好。年少的亮司對雪穗一見鐘情,但是當他看到自己的父親桐原洋介是雪穗的客人時,憤怒的亮司為了保護雪穗便殺害了父親,雪穗為了防止消息走漏便將自己的母親也殺死了。兩個人為了維護彼此的生命和所謂的愛情,約定好裝作陌生人,各自生活,直到這件命案被人忘記再相會。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兩人發現還有人在調查案件,為了將秘密徹底隱藏,兩人走上了繼續犯罪的不歸路。
通常人們相信,自然的敘述順序應當是文本時間序列與故事時間序列一致,如編年史式的故事就明顯地體現出這種一致性來。但是,《白夜行》卻不一樣。文本時間序列與故事時間序列之間還存在種種不一致的形式,即一般所說的逆時序。逆時序主要分為倒敘和插敘兩種表現方式,《白夜行》在敘述時間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片段式敘述和根據標志性時間點來推理故事情節。小說故事發展的時間長達十九年之久,雖然故事的發展順序基本按照時代的發展而進行,但是作者并不是逐年敘述故事的發展,而是根據兩位主人公上學期間的經歷以及大學畢業后的狀況,將故事分成十三個章節,采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段將故事串聯起來。在小說中,片段之外兩位主人公的命運如何發展作者沒有明說,而是留下線索讓讀者根據線索去探尋結果。除此之外,根據標志性時間推理故事情節也是本小說的一大亮點。在《白夜行》的每一個章節中,作者沒有直接講述故事的發生時間,而是通過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間接地告訴讀者故事發生的時間段。例如小說剛開始以桐原洋介的死亡作為開始,并沒有交代發生時間就展開了調查,直到第一章中出現“這個月初開打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這句話,我們才推算出桐原洋介被殺的時間是1973年,也就是小說故事發生的起始時間。根據這個時間點,讀者可以根據兩位主人公的年齡和成長經歷推算出整個故事的發生時間。小說中片段式的時間敘述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任由讀者去想象和推理,利用讀者的好奇心引領讀者一步步走向結局,揭開謎底。正因為逆時序的敘述違反了人們理解的事物發展順序,因而容易產生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這種特殊的時間敘述方式,無疑能充分地調動讀者的閱讀積極性,以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清醒緊張的狀態,將自己融入其中,從而對故事有著更加透徹的認識。
敘述視角是講述故事的方式,作者運用這種方式向讀者展示構成作品敘事部分的事件、背景、人物、對白、行為等。法國學者熱奈特用“聚焦”這個概念來分析不同的敘述視角。他將聚焦分為“零聚焦”“內聚焦”和“外聚焦”三種類型。小說《白夜行》在敘述視角上采用的是第三人稱敘述模式,韋勒克、沃倫在《文學理論》中說:“他可以用第三人稱寫作,做一個‘全知全能’的作家。這無疑是傳統的和‘自然的’敘述模式。作者出現在他的作品的旁邊,就像一個演講者伴隨著幻燈片或紀錄片進行講解一樣?!边@種敘述方式就是標準的“零聚焦”,敘述者無所不知,但是在《白夜行》中,敘述者僅僅向讀者敘述人物的言語和行為,這種敘述方式讓讀者感到冷靜、客觀,更好地使讀者走入故事當中深入分析和推理情節。雖然作者本身就是敘述者,但是作者并不是將所有信息都呈現給讀者,而是充當客觀敘述的作用,把各個人物的行為和語言直觀地描述出來,不做任何評判和推測。


《白夜行》在敘述結構上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一個中心點,兩條線索并行”。一個中心點是指桐原洋介爛尾樓被殺案,兩條線索分別是指案發后亮司和雪穗的生活經歷。故事從開始到結尾都沒有將兩位主人公融合在一起,盡管種種跡象表明兩個主人公是相互認識并且關系匪淺的犯罪團伙,但是在作者巧妙地安排下,兩人總不能相遇,使讀者不得不對兩位主人公的關系產生不確定性,等到故事最后,當讀者幾乎已經確定了男女主人公其實是一直都認識的一對罪犯時,作者卻巧妙地安排了男主人公桐原亮司的死亡,讓讀者內心的確定感又消失了,最后亮司的死亡也僅僅換來了她的一句“我不知道,雇用臨時工都由店長全權負責”。亮司為了雪穗做盡壞事,殺害父親,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這種執著而扭曲的感情成為故事發展的推動力,一切證據都隨著桐原亮司的死亡而煙消云散。

東野圭吾的《白夜行》以其獨特的敘述方式和嚴密的邏輯成為推理小說中不容忽視的一部作品,當讀者在享受抽絲剝繭提取線索尋找兇手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意外結局使讀者驚嘆的同時也深深折服于作者的巧思。小說《白夜行》不僅讓我們享受到了“破案”的快感,也讓我們在邏輯碰撞的同時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1]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
[3]李碩.談小說敘事結構模式及其視角變化之多重性[J].文學界(理論版),2011(1).
作 者:
張 幸,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編 輯:
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