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本刊記者 化定興(發自上海浦東)
紙媒體的輝煌記錄與現實處境
文_本刊記者 化定興(發自上海浦東)

從互聯網迅速崛起開始,尤其是門戶網站如火如荼發展的時候,就有人擔心紙質媒體的命運。然而,作為從事新聞生產和傳播的最大市場主體,紙媒非但沒有衰落,還借助互聯網的東風進一步擴大了傳播力和影響力。只是,在度過一段蜜月期后,如今的紙媒遇到了自己的發展瓶頸,亟待創新和突破。
都市報的崛起,意味著中國報紙走向商品化、市民化,更加關注讀者的需求和口味。
在信息傳播相對閉塞的年代,報紙、雜志可謂人們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產品。無論是獲取新聞資訊還是休閑娛樂,報紙、雜志都占有一席之地。陳俊是一個體育迷,雖然在2005年的時候,網站已經興盛,但他還是喜歡看報紙。每次重大賽事過后,他都急忙跑去報刊亭買一份《體壇周報》,幾乎從頭翻到尾。“當時報紙很厚,內容也很豐富,我就喜歡看賽事的一些花絮和相關評論,因為比賽結果早就知道了?!标惪「嬖V本刊記者。
張全是學漢語言文學的,從上大學開始就喜歡新聞,懷有新聞理想。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大學期間,他就主動找一些報紙、雜志實習?!傲銕啄甑臅r候,報社人很多,報紙上出現自己名字的時候感覺很興奮。我當時還有個習慣,每周四到報刊亭上買《南方周末》,有時去晚了就沒有了?!睋私猓赌戏街苣穭摽?984年,以深度報道見長,見證了中國改革和發展的歷程,多篇報道在全國引發反響。另外,他們每年的新年獻辭成為一個品牌,為多家媒體所借鑒。
從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可以說是報紙、雜志快速發展的時期。發行百萬的報紙并不鮮見。1980年時,《中國青年報》的發行量便達到300萬份。1994年年底,中國第一家都市報——《華西都市報》在成都問世。隨后,都市報迎來了發展的高峰。《南方都市報》《海峽都市報》《燕趙都市報》《楚天都市報》等等迅猛發展。到2005年,全國的都市類報紙達到287種,平均期印數4852.3萬份。據悉,2005~2007年,《燕趙都市報》連續三年躋身全球報紙發行量排行百強,2007年位居全球報紙發行量排行第三十九位,全國第九位,是北方發行量最大的地方報紙。都市報的崛起,意味著中國報紙走向商品化、市民化,更加關注讀者的需求和口味。
無論發行量還是廣告額,紙媒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
然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和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媒體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紙質媒體進入低谷,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出現,讓一些紙媒雪上加霜。近幾年,不少紙媒無論是發行量還是廣告額,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有的紙媒,甚至不得不???017年起,頗有影響的《京華時報》紙質版休刊,其新媒體業務繼續保留和發展。也是從2017年起,上海的《東方早報》也休刊,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中國報業可以說進入了深度的結構調整期。
而在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就有將近30份報紙、雜志選擇休刊或??1热纭堕L株潭報》《雜文報》《外灘畫報》《壹讀》等。在紙媒發達的美國,2009年,整體報業在當年出版量驟減10%,雜志業同樣如此,康泰納仕集團在當年關閉旗下3本雜志,而自2007年以來集團已經陸續關閉8本。
其實,隨著人們休閑方式的多樣化和閱讀習慣的改變,紙媒的困境早已顯現。據《中國報業2016發展報告》顯示,報紙廣告2015年與2011年相比,累計降幅已經達55%。當然,報紙廣告的下滑并非僅僅是新媒體所導致的,整個宏觀經濟也是主要原因。
報紙發行量是報紙經營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根據世紀華文對全國70個城市的報紙零售終端的監測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各類報紙的零售總量與2014年相比下滑了46.5%,其中都市報類下滑幅度最大,2015年零售發行下滑50.8%,居于各報種之首,財經類報紙下降7.3%、生活類報紙下降10.8%。
更為嚴重的情況是,2015年零售終端進一步減少,覆蓋率下降明顯。有80%以上的報刊亭主表示零售報刊利潤越來越低,且靠銷售飲料充值卡等經營也難以維持,2016年報刊亭租期到期不再續租。如沒有相應的加強發行渠道建設的計劃,特別是零售渠道的建設,報刊亭停業潮會加大報紙零售銷量大幅下滑的預期。
對于讀者,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不少報紙的版面開始減少,曾經厚重的報紙變得薄了起來。根據中國報業協會對2015年度全國報紙印刷量的調查統計, 2015年全國報紙總印刷量相比2011年的1678億對開印張,下降了31.76%,凈減少533億對開印張。媒體人張若漁說:“深度報道、調查性報道、監督性報道、評論等這些曾為紙媒贏得尊嚴和榮耀的元素,當下在很多紙媒早已難覓蹤影。薄薄一份報紙,內容像可樂加水又加冰。”記者翻閱一些知名雜志時發現,雖然雜志頁碼并無減少,但廣告版面明顯縮減。
隨著紙質媒體經營環境的變化和經濟效益的下滑,不少在紙媒深耕的人不得不選擇出走。從《南方都市報》跳槽到網易、后又從網易離職創業的龍志認為,“除了大家經常抱怨環境不好,更直接的是來自外部,來自網絡的沖擊,更先進的技術,實實在在地沖擊了傳統媒體”。
原《外灘畫報》總編輯徐滬生在接受采訪時解釋自身轉型原因時就談到:“但凡紙媒能再活5年,我都不會出來創業。之前的老板待我不薄,薪水很不錯,我個人又幾乎不花錢,騎車上下班。但是,形勢逼人,不創業就要失業?!倍鴵{媒匯報道,《燕趙都市報》去年虧損達數千萬元,員工的工資發放出現了困難,這極大影響了采編一線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為應對困境,各個報業集團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紙媒之所以進入寒冬,原因是復雜的。據本刊記者了解,對紙媒需求程度的下降,是導致紙媒難以為繼的重要原因。多位機關干部告訴記者,目前很少看報紙,一是沒有時間看,二是很多信息已經通過其他渠道獲知了,沒必要再看報紙,雜志也只是偶爾翻翻。
林小在某省委宣傳部工作,他說,現在雜志會看看,報紙因工作需要才會翻。不過,對于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字工作的人來說,報紙、雜志依然是個學習的渠道。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廉政建設研究中心主任郭興全告訴記者,他現在經常翻看黨報黨刊及一些專業報刊,從而了解時政動態和一些前沿學術話題。
鄭麗在一家雜志社做編輯,她向記者透露,原來一些單位需要宣傳,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傳統媒體,但是現在有自媒體,很多單位也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第一時間在自媒體上做宣傳。紙媒的喉舌作用盡管依然在,但其影響力下降是個事實。“我覺得小眾化、精英化是紙媒的一個方向,就像奢侈品一樣,變成某一類群體的一個身份標志。比如我知道的,有一群愛詩歌的人辦了個雜志,以書代刊的,還是有一部分比較固定的讀者?!?/p>
對報紙、雜志依賴度的降低,也可以從另一方面得到體現。原來,大家很關注報紙、雜志投遞是否及時,不及時的話會受到投訴,但現在,有的讀者很少關心這個,幾天收一次報紙的用戶不在少數。一些單位訂閱的紙媒,是否送到,也無心關注。當然,除了客觀的市場環境和體制環境,紙媒的衰落也與一些媒體人缺乏勇氣和創新有關。媒體人張若漁說:“喪失創造優質內容的能力和熱忱,喪失對紙媒未來的畫像能力,這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p>
不過,面對紙媒的困境,各個報刊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據本刊記者了解,近兩年,各個報業集團不斷加快新媒體平臺建設,集中優勢資源打造形態多樣的新媒體產品,以此扭轉傳統媒體傳播力、影響力迅速下滑的局面。也就是說,報業集團試圖通過手機、PC、微博、微信公號、客戶端等數字終端,讓讀者看到報紙、雜志,這在某種程度上擴大了讀者的受眾面。比如在APP客戶端領域,報紙、雜志除了擁有自身的新聞客戶端,還為其他第三方新聞客戶端提供了新聞源頭。例如目前排名比較靠前的“今日頭條”“騰訊新聞”“網易新聞”“搜狐新聞”等。為了增加收益,一些紙媒想法設法開拓其他業務,比如《南方周末》就開始涉足視頻領域。
只是,從目前來看,不少新媒體成了“賠本賺吆喝”?!冻於际袌蟆烦崭笨偩庉嬯惣t彬介紹,《楚天都市報》辦的新媒體影響力都非常大,微博賬號的粉絲量現在是680多萬;都市網的影響力也很大,移動的傳播力在全國紙媒中排在前列。但不管怎么做,這些新媒體產品怎樣實現贏利,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不過,即使在這種進退兩難的情境下,部分人對紙媒依然抱有樂觀態度。一方面,從歷史來看,新媒體從沒有完全取代舊媒體,比如電視出現并沒有取代廣播。另一方面,人有閱讀的習慣及懷舊的心理,會鐘情于紙質媒體。一位紙媒從業人員告訴記者,隨著新媒體的高潮過去,我相信,會有一批讀者從電子端回歸紙媒,從碎片化閱讀回歸深度閱讀,這就需要紙媒繼續堅持內容為王,不能妄自菲薄,甚至自暴自棄。
(文中部分采訪對象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