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奕添
(黑龍江省高速公路集團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路基斷面形式與風吹雪雪害的關系
邱奕添
(黑龍江省高速公路集團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基于黑龍江省公路風吹雪雪害多發、頻發的實際,分析公路路基斷面形式與風吹雪雪害的關系。通過對路基填土高度、迎風半路塹、背風半路塹,以及完整路塹和彎道附近風吹雪流場的分析,明確了不同路基斷面形式下風吹雪的產生過程,針對性地提出了減輕風吹雪雪害的技術對策。
公路路基;斷面形式;風吹雪;雪害;防治
公路風吹雪雪害主要分布在高緯度、高海拔和地形起伏變化大的穩定積雪區。黑龍江省冬季漫長、風力強勁,降雪量多,公路風吹雪雪害不但年年發生,甚至一年中多次發生。風吹雪會能見度下降,路面辨識困難,嚴重影響駕駛員的視線和視距,對公路交通造成極大干擾。
黑龍江省主要公路近年來冬季多次出現“風吹雪”災害。1983年4月中旬黑龍江省西部發生嚴重風吹雪雪害,導致交通中斷,綜合經濟損失達1.6億元。2004年2月黑龍江省鶴大線(一級公路)降雪后,從K115~K160發生風吹雪,右半幅路面有長達45 km左右的段落,積雪深度達到1.2 m,左半幅也有部分路段積雪,形成風吹雪雪阻,致使交通中斷4 d。雖然黑龍江省公路管理養護部門每年都要投入約5千萬元除雪保通,但仍然避免不了雪阻路段造成的交通中斷。風吹雪雪害已是長期困擾黑龍江省公路建設、運輸的一個關鍵難題。其中,路基斷面形式是風吹雪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黑龍江省風吹雪地區,當風向、風速、雪源等條件大致相同的情況下,公路路基高度對風吹雪雪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其中較低的風吹雪在運行中80%以上的雪粒將集中在距地面20 cm以下的貼地氣流層。
根據黑龍江省公路風吹雪雪害路段的調查,風吹雪積雪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黑龍江省公路風吹雪積雪情況
從表1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1 m的路基積雪路段數量為9段,占56%;(1 m<,≤2 m)的路基積雪路段數量為3段,占19%,明顯下降;(2 m<,≤3 m)的路基積雪路段數量為2段占13%,當路基高度≥3 m的路基積雪路段數量為2段占12%。表明隨著路基高度的增加,公路風吹雪雪害程度也相應減小。
根據現場調查結果,當路基高度小于當地最大積雪深度h+60 cm(風向與路線走向偏向垂直,夾角大于45°),以及當路基高度小于當地最大積雪深度h+80 cm(風向與路線走向夾角較小,小于45°)時,路堤的迎風坡因路基高度的屏障作用,在坡腳處風速減小,風吹雪帶起的雪粒在此堆積,如有路基邊溝,將被積雪迅速填滿;從路基坡腳到路肩,風吹雪氣流的流速逐漸增大,至路肩附近位置達到最高速度。翻越路基的氣流隨后因斷面擴大而出現擴散,使背風坡的風吹雪氣流流速從路肩至坡腳逐漸降低,在坡腳處,風吹雪氣流的流速減至最低。越過路面的風吹雪顆粒一部分沉積在背風面的坡腳或邊溝,如果路基較低,一般風吹雪顆粒會降落、沉積在路肩和行車道上,隨著路基兩側坡腳或邊溝的積雪不斷增加,雪堆會逐漸接近并連成一體,形成較為嚴重的雪阻。如圖1所示。

圖1 路基高度小于最大積雪深度h+60 cm時的積雪形態
當風吹雪氣流遇到較高的路基并在其上越過時,由于路基對風吹雪氣流速度的影響,在增速區的路基部位,雪粒將不會發生沉積,只是在減速區域的路基坡腳和邊坡堆積。
在積雪地區當風向與路線走向近于垂直(道路走向與風向大于45°)時,路堤高度大于當地最大積雪深度h+60 cm路堤上面一般不會產生積雪。
在積雪地區當風向與路線走向夾角較小或平行(道路走向與風向小于45°)時,路堤高度大于當地最大積雪深度h+80 cm路堤上面一般不會產生積雪。如圖2所示:

圖2 路基高度大于最大積雪深度h+60/80 cm時的積雪形態
根據有關的風洞試驗數據,高度0.3 m的路基上空的流場受到氣流本身的擾動較大,路面上的風速為原始風速的5%左右,而路基本身對氣流的阻擋作用并不十分明顯;高度0.6 m的路基上空的流場受到氣流本身的擾動較大,路面上的風速為原始風速的5%~10%;高度1.2 m的路基上空的流場受到氣流本身的擾動影響較大,路面上的風速為原始風速的10%,當路基高度為1.5 m時,路基對氣流的擾動作用明顯,路面上的風速為原始風速的10%。表明路面上的風速會隨著路基高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使路面上的積雪減少,并在上風側路基坡腳處形成比較明顯的隨高度而增強的減速區。
據風洞試驗,路基高度從4 m、6 m增加到10 m,路面上的風速變化不夠明顯,甚至有一定程度的減小趨勢,說明路基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路面上的風速反而會逐漸減小。
由迎風半路塹的風速百分比等值線觀測結果可知(圖3),迎風半路塹的風吹雪氣流沿路基的迎風面邊坡向上方流動時,風吹雪氣流的速度不斷增加,到達路肩后風吹雪氣流的速度達到最高。此后,由于貼地附坡面的氣流層分離形成旋渦區,使風速明顯變小。隨著風吹雪中攜帶的雪粒不斷降落、沉積,沉積的風吹雪積雪范圍慢慢擴大,最后導致整個公路路面被沉積的積雪覆蓋。迎風半路塹路段的風吹雪雪害出現機率相對較高,幾乎每逢風吹雪天氣都會帶來風積雪雪害,其嚴重程度一般與下風坡面的坡度、坡腳與路基之間的距離,以及靠近公路的邊坡坡頂高度等有關。

圖3 迎風半路塹風速百分比等值線的觀測結果
背風半路塹風速百分比等值線的觀測結果如圖4所示。當風吹雪氣流經過山脊或坡頂向下方流動時,隨著氣流斷面積的迅速擴大,貼地附坡面的風吹雪氣流層發生分離形成旋渦,風吹雪氣流的速度在背風半路塹邊坡坡腳下降到原有風速的50%~60%,風吹雪攜帶的雪粒開始降落、沉積。在迎風面的山坡上,還有可能形成一種雪檐。隨著風吹雪攜帶雪粒的不斷降落、沉積,附坡面氣流層的分離位置也在不斷向前推進,雪檐也隨之向前移動,當雪檐抵達路面時,便形成嚴重的風吹雪雪害。
背風半路塹的風吹雪雪害,其嚴重程度取決于迎風面坡度的大小。坡度大,貼地層氣流流速下降得快,路面積雪就會愈嚴重。

圖4 背風半路塹的風速百分比等值線
當山坡坡腳離路基很近時,這種路基斷面形式伴隨的風吹雪雪害就出現得較早;如果山坡坡腳距離路基比較遠,在風吹雪發生期間,迎風山坡上形成的雪檐抵達路基的距離很長,則路面不易出現明顯的風吹雪雪害。
背風半路塹路段風吹雪雪害的嚴重程度與迎風面的邊坡坡度有關,坡度越大,道路風吹雪雪害就會越嚴重,一般情況下迎風面邊坡坡度宜控制在15°以內。
風吹雪氣流通過與風向垂直的2~4 m的完整路塹時,由于氣流斷面積的迅速擴大,以及背風面邊坡的攔擋作用,風吹雪氣流的速度迅速下降,攜帶的雪粒將會降落、沉積,發生積雪現象。在迎風邊坡附近由于旋渦氣流的作用,一時不會產生沉積,但隨著背風側積雪深度的逐漸增加,沉降的積雪會向迎風坡方向推進 (圖5) 。

圖5 完整路塹迎風邊坡坡度與貼地20 cm風速的關系
公路彎道往往與路塹、豎曲線相遇。主風向在彎道前與公路平行時,彎道處的風吹雪氣流流場發生變化;而在彎道后風向與彎道線路的走向趨向垂直,可能伴隨著下坡減速,使道路內側形成減速區域,導致風吹雪攜帶的雪粒在減速區域內出現降落、堆積。其積雪的嚴重程度,一般與風向和路線的夾角、路線的彎道曲率半徑有關,如果風向基本垂直于路線,則風吹雪產生的積雪形態一般表現為雪坡,若平行于路線,則一般表現為雪梁。若路線彎道的曲率半徑小,則風吹雪的氣流流速下降快,積雪就相應嚴重。圖6是風吹雪氣流在彎道通過時的風向、風速的變化。
純彎道風吹雪氣流的繞流的所產生的風積雪雪害一般并不嚴重,但因彎道繞流往往和背風或迎風路段路基斷面形式相遇,且一般出現垂直和水平兩種旋渦氣流,因此,彎道附近的風吹雪攜帶的雪粒降落、沉積的深度往往大于彎道之后的背風或迎風路段。當彎道內側的山坡距離路基比較遠,或者兩者之間有一定寬度的邊溝,或者彎道路線的曲率半徑比較大,則路面的氣流風速變化也顯著增大,相應地不容易形成風吹雪雪害。

圖6 氣流通過彎道繞流路段時的風向及風速(m /s )
在風吹雪地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路基高度建議控制在當地積雪深度h+60 cm以上。雖然邊坡坡度越緩對穩定坡體越有利,但填方路基邊坡坡度對風吹雪的影響并不大;路塹邊坡坡度越大則積雪越嚴重,在有條件的地方采用敞開式路基,坡度最好控制在15°以內。同時彎道路線應盡可能地減小與冬季主導風向的夾角,對減少風吹雪雪害有利。
[1] 申東秀,陳波.公路風吹雪雪害防治概述[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8,(11).
[2] 高偉,崔巍,李秀鳳.黑龍江省公路風吹雪路域特征與技術對策[C].第二屆國際公路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研討會,西安,2016.
[3] 趙書成,朱光耀,許劍明,付萬軍.公路風吹雪雪害擋雪墻工程防治技術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6).
2017-02-11
邱奕添(1986-),男,工程師,從事道路橋梁管理工作。
U412.3
:C
:1008-3383(2017)06-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