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澤友/圖喬啟明
茶人王夢雪:一半淺喜一半深愛
/文袁澤友/圖喬啟明
人物名片
王夢雪,貴州資深茶人,貴陽市品茗服務業協會秘書長、浙江農業大學創業導師、中華茶館聯盟貴州聯絡處負責人。
◎古琴、茶道
在貴陽市,有個性的傳統茶館并不多見,白云區七一路的即心閣茶書院可謂一枝獨秀;在貴陽市,能夠在茶館行業堅守十年以上的茶人寥寥無幾,即心閣之人王夢雪的堅守實屬難得。
王夢雪的茶人之路,始于大約11年前的一泡鐵觀音。
水與樹葉的交融變幻出的奇妙滋味,將王夢雪帶入到一個神奇的茶世界。在貴州鋁廠附近接手一個60多平方米的小茶館,王夢雪取名“墨香茶樓”,充滿茗香的習茶之路由此開始,一位國企職工的人生軌跡也由此改變。起先是工作與茶樓兼顧,后來干脆辭職專司茶樓。
正如再濃的茶香總會復歸清淡一樣,看似詩情畫意的茶館行業,有時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經營現實。在貴陽,每年都會有一批小茶館倒下去,然后又有一批小茶館開起來。能堅持3年以上的茶館茶樓,算是有實力、有耐力;能堅持6年甚至10年以上的,鳳毛麟角。
墨香茶樓,王夢雪堅持了近7年。“交了不少學費,沒有賺,也沒有虧。”他說。
墨香茶樓顯然只是王夢雪作為一個茶人的入門作品。正當不少茶人紛紛離場之時,王夢雪四處借錢,在親友的一片反對聲中投資200多萬元,于2012年創辦了即心閣茶書院。徜徉茶海,王夢雪決意不想回頭。
即心閣茶書院位于白云區七一路,400多平方米,從裝修格調到茶具家具的陳設,王夢雪頗費心思。一處鬧市中的臨街商鋪,被王夢雪改造成一個別致典雅的徽派合院,有閣樓,有庭院,緊湊細致,雖處鬧市,卻寧靜幽遠。書院中那壁巨大的《心經》木刻,增添了書院的禪意。
◎品茗伴讀
即心閣茶書院的茶具茶器、茶臺茶桌等,不少是王夢雪多年的藏品,精工細作,各有來由。王夢雪尤其得意的是自己收藏的綠端石茶具茶臺,日日把玩,不能自已。
書院精致氣派,但經營的茶葉茶水卻非常的親民。即心閣不賣貴的,只賣對的。從十幾二十元一杯的杯泡茶,到二三百元的工夫泡,都是書院的日常。人們喝到的茶大都不太尋常,那是王夢雪親自到茶山、茶區遴選甚至親炒的。
每年采茶季節,王夢雪總會到全國各大茶區游歷,或習茶,或訪友。近10年的茶海浮沉,他早已是茶葉江湖的老手,從茶葉的種植、采摘,到加工、沖泡,深諳其中之道,但從不故弄玄虛。客人來了,安靜泡茶,安靜的喝茶。
“中國不少茶館就是死于暴利和浮躁。”王夢雪說,如果茶館遠離大眾,那就離死不遠了。他認為,茶館也要有自己的矜持,有自己的格調。茶館畢竟是一個文化傳承的載體,承擔著茶文化傳播的功能,如果一味迎合大眾,泥沙俱下,魚龍混雜,茶館也不能久遠。這也是他不惜血本精心打造即心閣茶書院的原因。
◎沖茶講究意蘊
“尤其貴州的茶館,還應肩負著宣傳、推廣貴州茶葉的責任。”王夢雪說,茶館是一個包容的空間,但作為貴州的茶館、貴州的茶人,不賣貴州茶、不推貴州茶,就不是一個有擔當的茶人。
正是這種堅持,近年來,即心閣茶書院先后被評為貴州省、貴陽市的三星級茶館。數百茶館茶樓中選其一,“即心閣”的這一殊榮,來之不易。
茶中平仄,悲喜自藏。王夢雪告訴筆者,創辦即心閣茶書院的前幾年,可謂舉步維艱。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但也有刻骨銘心的過往,擔憂過債務,擔憂過房租。但他深知,好的茶館是時光沉淀出來的,一開始就以逐利的心態去開茶館,大多走得不遠,得真心喜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才行。
魯迅曾說過:“會喝茶,喝好茶,是一種幸福。”而今,又有茶界人士進一步解讀:“喝茶,是一種幸福的病。”王夢雪深信,自己也得了這種病,已經習慣于守一處清幽,斟一盞佳茗,細看茶葉在熱水中翻滾、舒展、沉落。
王夢雪的十年茶路,猶如他的杯中茶葉,無聲舒展,沉靜,清苦,那味蕾上的澀澀余香,是生命的滋味,亦是茶的原味。
但他的這泡茶,還沒有到淡然收尾之時。今年4月,王夢雪的第三個茶館——面積近300平方米的見素堂茶空間,在貴陽市觀山湖區悄然創立。
見素抱樸,守其本真。作為貴州茶館行業的守望者,王夢雪想體驗的,是到那茶復歸平淡、無味至味的感覺。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