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一川
左饗右粥舊箸弄
文/ 林一川
在舊貨地攤,看到久違的筷籠。筷籠也叫“箸弄”,是裝箸的、弄子形的用具,通常是上寬下窄的矩形,背板上部有兩個孔,用來綁繩子,好掛在廚房墻上或碗櫥邊上。底部有幾個小孔,供滴水通風之用。如今,很少人用,除非很鄉下的地方。
箸弄常見的有陶制的、瓷制的、竹木釘的和瓦泥燒的。后來有塑料的。
箸,就是筷子。箸是形聲字,從竹,者聲,兩千年來中國人一直用著。據說,到明代才逐漸稱呼箸為筷子。福州方言到現在還是說“箸”。為什么改名換姓了呢?明人陸容在《菽園雜記》中說,吳中民間俗諱,因“箸”同“住”音,江南行舟諱言“住”(住就是慢或停下的意思),所以把“住”改為“快”。箸便叫成筷子了。以后,一些讀書人也漸稱箸為筷。
據說,當年臺灣海基會辜振甫和大陸海協會汪道涵會面時,汪道涵送給辜振甫的禮物就是筷筒,有些人看不懂。嚴復的長孫女婿辜振甫則心領神會,回贈給汪道涵一個筆筒。大家一琢磨,恍然大悟:筷筒,不就是寓意趕快統一嘛。筆筒,自然就是表達必定統一的愿望。
民以食為天,古人講究飲食,也注意餐具的清潔。酒杯有杯盒,碗也裝盒,箸就盛放于盒或筒里。飯后洗滌干凈的箸,不能亂扔亂放,要放進箸筒,不受臟污,既簡便,又衛生。
箸弄,外地稱之為箸籠、筷筒、筷桶、筷籠子,等等。
這幾個箸弄中,我看中一個有對聯的。唯恐失之交臂,稍作還價,就收了,到現在還慶幸當時的決斷。
這箸弄是不同于我們當地常見的陶、瓷或竹、木的,而是磚瓦泥模燒雕的,上面有特別的文字。常見的箸弄上面的文字,大都是吉祥祝福的意思,如“一泰平安”“世界和平”“百子千孫”“千子萬孫”“財丁興旺”“長命寶貴”“自力更生”等等。而這箸弄,左邊豎寫“文章千古事”,右邊豎寫“忠孝一生心”,中間則寫的是“左饗右粥”。
左聯熟悉,知道是出自杜甫的《偶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千古事”應該是倡導立德立言立功的意思,教育孩子要好好學習,博取功名。右聯查了一下,是出自宋朝陳巖肖的《庚溪詩話(卷上)》,說蘇易簡在做翰林時,有一天太宗召對賜酒,出句:“君臣千載遇。”蘇易簡應聲對句:“忠孝一生心。”這是中華文化傳統教育,要求對國家忠誠,對家長孝敬。要求用心,還要求用一生來踐行。這種家風傳承,滿滿的正能量。
中間的四個字,看都明白,就是不知道哪來的。還好有網絡,百度一下,原來出自韓愈的《平淮西碑》:“始時蔡人,禁不往來;今相從戲,里門夜開。始時蔡人,進戰退戮;今旰而起,左饗右粥。”“左饗右粥”才回到主題。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是正事。能夠“左饗右粥”,就是太平盛世啊。這是餐具,不是黑板報。但是,在有心人眼里,一個廚房用具,居然也這么用心設計,如此有文化教育內涵,真是家庭教育的好載體。你看看,每天三餐都要吃飯,每次吃飯都要去取餐具,都要看到這些文字。吃完飯,洗好餐具,放進箸弄時,還要復習一下,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啊。
◎箸弄的側面
◎底部和下半部分都有孔隙,便于透氣濾水
箸弄,成為提升版的座右銘。
據說,農歷正月初四是箸弄姑娘的誕辰。不知道來龍去脈,更不知道箸弄居然還是個女的。也許,所有廚房用具的神明,都是女的吧。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