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宏明
心中滋意 筆下生情
—— 貴州女書法家王烈君書法藝術欣賞
文/馬宏明
人物名片
王烈君,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十屆、十一屆政協委員,貴州省政協書畫院書畫師,貴州省青聯常委,貴州畫院特聘書畫師,貴陽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入選全國第五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一屆新人新作展、全國第一屆體育書畫攝影展,獲全國婦女展二等獎,全國青少年系列臨書大賽一等獎,獲貴州“金筑”文藝二等獎,貴州“茫父杯”三等獎,作品在《人民日報》海外版、《書法報》《貴州日報》《貴陽晚報》均有介紹。
王烈君是貴州女書家中的佼佼者,云其成名較早,應不為過。花季少女時,烈君開始學書,此時恰遇中國大地前所未有的書法熱興起之際,各種與書法有關的活動頻頻舉辦。當時貴陽書壇一群熱愛書法藝術的青年組成“貴陽書研會”,會員中年齡參差不齊,水平高低不一,他們每周雅集,拿出各自習作彼此指疵糾弊,大多直言不諱,爭論不休,都會從中受益。王烈君在其中較為年輕,亦為其中重要成員。從某種意義上說,王烈君是貴州現代書壇發展進步的見證者、參予者、受惠者,其個人經歷本身便能說明現代貴州書法界在不同時期的變化,她從最初的書法愛好者,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為貴州知名書法家、女性書家中的代表。
在貴陽市青少年宮學習書法期間,王烈君有幸拜著名書家閔思源先生為師。思源先生不獨才華橫溢,功夫深厚,且為人厚道,作風低調,不事張揚,藝術觀念新穎,尤以草書名世,同時在書法教學上自成體系,見解獨到。在閔老師的指授下,烈君于古人經典碑帖中汲取營養,夯實基礎,受益良多,同時她還向包俊宜、周運真、李維力諸先生請教,使其視野更加開闊,書藝復加精進。
◎王烈君作品
王烈君在涉書之初便受到近乎嚴苛的傳統訓練,從楷書起步,崇“唐人尚法”的古訓,臨摹了諸如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法帖,在筆法、字法、章法上都得到了錘煉。特別是魯公楷則,代表了盛唐雄風,寬博氣象,此風對烈君筆下所呈現的古拙氣象、森嚴法度影響很大。不久她又將視角轉向行書,先后臨習了晉人二王帖學體系中的諸多法帖,如《蘭亭序》《圣教序》、宋四家等,而對明人王寵行書尤為偏愛,用功亦多。因為王烈君的行書植根晉唐,胎息明清,在用筆上削弱了雅宜山人的犀利,融入了澀筆與溫潤,呈現出沉而厚、靜而穆的沉靜之美。結構上內斂含蓄,字與字之間少有連筆牽絲,雖各個獨立,卻氣韻生動,通篇神完氣足;章法上則大量采取古人詩稿手札布局,看上去大小參差歷落,自然天成,總之其行書既有扎實的線條功夫,重氣韻與趣味,文人氣息濃郁。
王烈君能站在藝術的高度展現書寫的意義,不做作、不雕琢,一任筆墨寫心、寫情、寫意,更不跟風,筆下展示的是中規中矩的書法正脈。現代書壇有所謂流行書風與丑書,以故弄玄虛、扭捏作態為能事。而王烈君這樣的書法家,追求溯源,孜孜不倦,在古賢那里心追手摹,感悟創作真諦,所以才會有所成就。
行楷之外,王烈君亦精隸書,她的隸書根基亦循于傳統,謹守法度,對漢《張遷碑》《石門頌》及多種簡版墨跡,潛心臨習,用心研究,使作品更兼新意。隸書是中國書法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書體,且生命力極強,自產生至今悠悠千余載,代有傳人,從未間斷,各個時代都有創新與發展,給后人留下的創新空間極為有限。烈君隸書熔入了許多行書筆意,點畫之間靈魂如行云流水,且能做到流而不滑,暢而不滯,收筆處無明顯雁尾,似欲說還休,行筆間的輕重緩急控制力都令人擊節,結構字法上顯示出漢人碑刻的古拙大氣。可見,她對漢碑精神有著深遂的理解。我與烈君是多年的好友,更是同道中人,因而在各種書法活動中常有機會觀其揮毫弄穎。每每創作,她都鎮定自若,旁若無人,似閑庭信步,無論行書還是隸書,都散發著音樂的節奏和韻味。
◎心動皆因書藝
貴州女子書法素有傳統,老一輩的書法大家如肖嫻、劉淑華,一生醉心翰墨,客居江南,心系桑梓,令人景仰。孫家策、黃存良恪守古法,以書法作為修身養性之資。王烈君作為新時代女性書家,成就不俗,繼承了前輩書家的衣缽,想來定會君有烈名,傳之久遠。
責任編輯 陸青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