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凱彤
7月13日,山西省臨猗縣嵋陽鎮前卓頭村農家書屋的張天河老人驚喜地收到了來自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的包裹。打開包裹,里面是整整齊齊的一包包圖書。張天河一手拄著拐棍,一手撫摸著他久盼的圖書,激動地說:“收到光華科技基金會捐給我們這么多這么好的圖書,心里真是感激啊,今后卓頭村卓頭村的農家書屋一定會越辦越好!”
在堆得半人高的書籍中,年邁的張天河老人顯得更加單薄了,讓人有一瞬間的恍惚,很難將他與那位向共青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秦宜智“討書”的老人聯系起來,但這恍惚只存在一瞬,便立刻被他眼中流露出的堅定徹底打消了,確定他就是那個奮筆疾書寫信給秦宜智書記的老人。
“秦書記,您好!咱們不相識,我在報紙上看到您的消息,就這樣認識了。”今年82歲的張天河老人已不像從前那般力道蒼勁,但他認真地一筆一劃地寫下了自己辦的農家書屋需要圖書的愿景。5月8日,這封滿載希望的信件到達北京,秦宜智書記閱后,即批示給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酌情處理。5月9日,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黨委書記侯寶森接到批示后立即讓光華科技基金會所屬的光華研究院了解情況并提出建議。光華研究院即刻與當地政府溝通并與張天河老人了解情況,提出了具體幫扶方案,很快方案得到侯寶森書記支持。隨后,光華研究院與光華科技基金會“書海工程”負責人協商,從各方面調集并認真挑選了適合農村讀者的5萬碼洋圖書向張天河農家書屋捐助,7月13日,帶著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深情厚誼的5萬碼洋圖書送到了張天河的農家書屋。
張天河的農家書屋面積不大,40平方米左右,里面各式各色的書架都是張天河老人四處“淘”來的。“1996年,我從山西省臨猗縣廟上鄉政府退休。2012年2月28日,騎自行車摔傷了,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出院后我回到了前卓頭村生活。”張天河說,回村后,他看到村民們因為缺少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不少難題,他就動了辦書屋的心思。2015年,在家人的支持下,張天河用自己多年省吃儉用攢下的5萬元,在村中心建了卓頭村農家書屋。“原來這里是個垃圾坑,有兩分多地,我把垃圾挖走,又填上好土,在上邊建起了這個房子。”每每說起這個傾注老人心血的農家書屋,激動和自豪就映在張天河的臉上。2016年4月,張天河拿出2000元買了書和書架,農家書屋正式開放了。從最開始少有人問津,到如今1300多冊書已無法滿足村民的閱讀需求,卓頭村農家書屋成了村民的精神補給站。
辦農家書屋,張天河并不是年紀最大的一個;為書屋討書,張天河也不是最先開始的一個,他就是普通村子里一位普通的老人,做著一件普通的事情。村里人不明白,問他為啥花錢辦書屋,張天河說:“國家每個月都發給我養老金,我不能辜負國家的關懷。我是共產黨員,又是退休干部,就是要發揮余熱,發揮正能量,做到小車不倒只管推,我要活到老,奉獻到老!”
張天河希望這個小小的農家書屋能得到更多的愛心人士支持,如果您也愿意支持張天河,請將圖書郵寄到山西省臨猗縣嵋陽鎮前卓頭村張天河農家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