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日前,一則“深圳11歲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銀行卡和手機玩游戲花光家中3萬元積蓄,家長訴至法院”的新聞引發熱議。上海市同濟醫院(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梅竹提醒家長,孩子沉迷游戲不僅僅因為好玩那么簡單,其背后有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在虛擬世界中尋求彌補或緩解
據梅竹副主任醫師介紹,孩子沉迷游戲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網絡世界充滿神秘新鮮,容易吸引孩子,獨生子女又相對比較孤單,父母工作忙陪伴少,孩子就會在網絡世界里尋求慰藉,彌補在現實中缺失的東西;
其次,和同齡孩子交流需要談資,手游的火爆不僅僅在于其休閑娛樂的游戲功能,還演變為小學生們的社交軟件,甚至還有小朋友會說“不玩這個游戲就交不到朋友”,而在游戲里玩得級別越高就會受到小伙伴們的羨慕和崇拜,有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學習成績也不是很好,但是游戲打得好,從另一個渠道獲得價值感;
再有,通過游戲來發泄不滿、憤怒、壓抑等情緒,充值買好裝備,在游戲中的戰斗力就更強,這種所向披靡的感覺能緩解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困頓和負面情緒。
不要強行禁止孩子玩游戲
梅竹副主任醫師提醒,要勸孩子別沉迷游戲,不能用強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為進”:“如果家長強行沒收手機、平板電腦禁止學生玩游戲,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通過上網吧或借手機等方式繼續偷偷玩。”
梅竹副主任醫師建議,可以限制游戲時間,來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好規矩,一旦規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長要學會溫柔地堅持,“孩子之間也需要談資,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戲,會讓他們在學校里無法融入小伙伴,但是每次玩游戲要遵守約定。比如規定好孩子只有在雙休日可以玩游戲,且每次只能玩1小時,家長在時間結束前15分鐘可以給孩子做個提醒。”
“如果時間到了,孩子撒嬌甚至哭鬧著要再玩5-10分鐘,家長不能心軟,因為這是孩子在試探家長的心理底線,今天你同意給孩子多玩10分鐘,下次孩子就會得寸進尺想要多玩15分鐘,如果孩子實在很想繼續玩,家長可以明確告知提前協商好的打破規矩的處罰,如對孩子說‘你今天多玩的時間要從下一次玩游戲的時間里扣,你自己選擇。而孩子玩游戲的時間等同于學習讀書的時間,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空間,不要打擾他們。”
“順手牽羊”不代表偷
對于孩子偷拿父母錢為手機游戲充值,梅竹副主任醫師提醒,切不可輕易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簽,要分清楚具體緣由:
幼兒期和學齡前孩子正處于自我中心主義時期,尚沒有“物品所有權”的意識,會覺得只要是喜歡的就是自己的,別人有的自己也應該有,比如會拿其他孩子的零食、玩具等,有些孩子到了小學一二年級還會有這種現象;
家長如果一直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孩子也會拿別人東西。比如,孩子想吃薯片,家長會覺得這是垃圾食品不讓吃,孩子看到小伙伴有自己想吃卻吃不到的零食,就會拿來自己吃起來,或者偷拿父母的錢買來吃;
一些父母工作很忙,忽視關心孩子,有些孩子就會故意偷家里的錢引起父母注意;
也有家長對孩子的管教太強勢,控制欲過強,導致孩子內心壓抑,通過拿別人東西來發泄情緒故意惹怒家長,以達到報復的目的;
有些小朋友想做孩子王,在同學里稱老大,就會用拿別人東西的方式來虛張聲勢;
家境好、性格溫順的孩子,會受到校園霸凌威脅,被迫偷家里的錢財。
父母發現孩子有“順手牽羊”的習慣,不能一味縱容包庇,但也不能反應過激,“應該教孩子明確‘我的界限,明確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才能玩,而且要記得還給小朋友,不能隨便帶回家。”
同時,梅竹副主任醫師稱,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深圳這個孩子可能不知道偷的3萬元是他家里多年的積蓄,不知道3萬元究竟有多少價值。建議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就用具體化、形象化的方式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比如,家長給孩子買了200元的玩具作為禮物,就可以告訴孩子,200元可以買20包薯片。無論家境有多優渥,也不建議給小學生太多零花錢,要教育孩子對金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