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岱松++危釗強
應謹慎考慮“協會根據上市公司的對獨董需求從而向上市公司指派獨董”的建議:此舉只會加強協會對作為市場主體的上市公司的控制,特別是在獨董協會若是證監會下設的協會的情況下,將導致公權力對市場主體經營管理的一種變相控制,不利于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證監會自2001年發布《關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制度的指導意見》至今,我國建立獨立董事制度已達16年之久。16年,該制度運行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被不斷詬病,比如獨董的獨立性不足,與監事會職能重疊,獨董為降低自身風險,在董事會中保持“靜默”狀態,對各種提案普遍通過,更甚者獨董只是“花瓶”董事,只是為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的基本監管要求,而未能實現當初設計此制度的目的。
按照《指導意見》的設計初衷,獨董肩負著“認真履行職責,維護公司整體利益,尤其要關注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不受損害”的重任。然而,近幾年來,有這么一些獨董,不僅消極履行維護公司及股東權益的義務,反而以積極的姿態濫用獨董權力,以權謀私,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獨董津貼之外的其他非法利益,假公濟私,真可謂“膽大包天”。在現階段我國市場化程度還遠不充分的條件下,獨董制度未能成熟完善,為有效遏制獨董假公濟私,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第一,促進獨董市場的形成,依靠人才市場的競爭和聲譽機制來遏制獨董的胡作非為,其“亂來”的代價將是自己在圈內的聲譽及前途。以擁有世界上最為發達成熟資本市場的美國為例,獨董制度較為完善,擔任獨董的人往往是物質水平已獲得保障的精英,因此他們并不是太注重物質報酬,更能引起他們關心的是獨董職業能夠對聲譽和人際關系帶來良好的影響,這便是所謂的聲譽激勵。相較之下,我國獨董制度不夠完善,職業市場沒有形成,即使獨董在該職位上勤勉表現,也無法為他在所謂的“市場”上贏得聲譽,這造成了獨董在投票中的“靜默”態度。另外一方面,有些獨董便會無所顧忌、肆意妄為、假公濟私,因為沒有這樣一個市場為他帶來“美”譽,也帶不來“毀”譽。針對此點,可認真考慮有些學者關于建立獨董人才庫的建議,要經過獨董協會嚴格的資格認定才能獲取獨董資格。不過,應謹慎考慮“協會根據上市公司的對獨董需求從而向上市公司指派獨董”的建議:此舉只會加強協會對作為市場主體的上市公司的控制,特別是在獨董協會若是證監會下設的協會的情況下,將導致公權力對市場主體經營管理的一種變相控制,不利于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當前交易所把握對獨董資格認定的權力較為合理。
其二,加速獨董薪酬機制的改革。基于獨董也是“經濟人”的基本特征,當前不合理的獨董薪酬機制應該得到改善。獨董的津貼標準由董事會制定并交股東大會審核通過,而其標準往往是根據獨董的工作時間和公司當年業績來確定,最終由上市公司直接支付。此種標準確定方式會大大降低獨董履職的積極性,無法很好地反映獨董工作的勤勉與努力程度。因此,一些獨董“私心”過重,利用職權之便謀取津貼之外的其他利益,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出自于這類“變形”的薪酬確定方式。在一個健康發達的市場體系下,合理薪酬的數額應該根據獨董發揮的作用大小和工作質量好壞來確定,并通過第三方如獨董協會,采取恰當的方式和標準進行最終評定并支付報酬。如若能引導那些千方百計“謀取非法利益”的獨董將其心思轉移到如何最大化公司利益、最大化保護中小股民的利益上來,那么可以相信,一名合格的獨董完全可以在一套完善合理的酬勞制度運作下,通過合法的方式來獲取理想的酬勞回報。
最后,我們應注意到,美國獨董制度的產生是投資者的選擇,是市場的選擇,其建立的主導力源自于資本市場,而該制度在我國產生的原因是,政府為解決當時上市公司存在的一些問題而采取的“權宜之計”,其主導力來自于政策推動。因此,在美國市場,投資者對獨董給予了足夠的關注;在我國,有研究發現,在獨董因上市公司虛假陳述招致的監管處罰后,在處罰宣告日前后3天和5天的窗口內,獨董同時任職的其他上市公司的股價并沒有顯著下跌,表明投資者并不認為獨董遭受處罰對公司價值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不管投資者還是市場,對于獨董在公司治理中所起的作用的關注度、認可程度遠遠不夠,這也導致一些居心叵測的獨董愿意鋌而走險以身試法,謀取不正當利益;如果獨董的作用能夠被市場正視,行為始終處于公眾的高度關注之下,其勤勉履職的積極性便會顯著提高,假公濟私的行為將被有效遏制。
獨董制度作為上市公司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我國正式建立已達16年之久,遏制獨董假公濟私,不僅要改革薪酬機制,獨董人才市場的建立以及市場的認可也必不可少,由此也說明我國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任重道遠。